放逐与被放逐,她成为简·奥斯丁-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图书

放逐与被放逐,她成为简·奥斯丁

2020-07-31 10:16:47 来源:文汇报

  她选择了“内心的真实”而放弃婚姻

  如果仅仅用失去灵感家园来解释简的处境变化,与其说还不够充分,不如说还有更加真实而残酷的生活处境。那个时代的成年女性,如果没有财富或财富继承权,如果没有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她们将会面对窘迫而尴尬的生活处境。那个时代的女性继承权很是艰难,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就描写了贝内特先生因为没有儿子,他每年可以得到的两千英镑收入以后得由一个远房亲戚来继承。

  在《简·奥斯丁传》一书中,不只是简和她的姐姐、母亲曾面临这种囧况,还有更多为了财富而猎夫和屈嫁的事情,比如简的姑姑当年远去印度,因为那里有不少富有的单身汉,比如简的好友比格小姐后来嫁给了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

  其实简·奥斯丁对此是有清醒认识的:“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二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夏洛特本是个聪明女子,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又长得不漂亮,到了27岁还是个‘老姑娘’。她所以答应嫁给笨伯柯林斯,只是为了能有个‘归宿’,有个能确保她不致挨冻受饥的‘保险箱’,婚后尝不到任何天伦之乐,她倒也无所谓。”这段小说中的描述何尝不是她自己人生的隐喻,不过勇敢的简姑娘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这里不得不提及汤姆·勒弗罗伊——简的“真爱”,他们的恋情在当年与后世都众所周知,这位来自爱尔兰的法律专业学生也是好莱坞电影《成为简·奥斯丁》中男主人公的原型。“她只须回忆那晚热情的心境,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虚假的空想。”垂暮之年,这位爱尔兰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汤姆承认,1796年他曾爱过简·奥斯丁。不过当年两人都身无分文,不可能结婚。残酷的并不是电影中的那样被人棒打鸳鸯,残酷的是一对年轻人在社会约束下的无可奈何。一位豆瓣用户曾评论说,因为没有败给特别宏大的东西,因此显得特别无能为力。

  但也恰恰是在这一情感放逐时期,简·奥斯丁完成了后来成为“世界文学名著”的《傲慢与偏见》,尽管书中明快的情节与她黯然的现实生活截然相反。“高阁上的书稿,成了她的奇遇。不是婚姻,而是艺术。”

  1802年秋天,27岁的简和姐姐一起到她们的朋友曼妮冈的比格姐妹家小住。七年前,这里曾是她和汤姆共舞的地方。七年后,又是在这里,闺蜜的弟弟哈里斯,也是“一大笔财富的继承人”向简求婚,她答应了,“全家人都很高兴,当晚人人相与道贺。”如果故事在这里按世俗情节发展,简·奥斯丁的下半生将迥然不同、面貌大异。她会有自己的孩子、丈夫、奴仆、庄园、财富,她会有自己的家和世俗的幸福。但是,她迟疑了,她反悔了,她在天亮后拒绝了。经过一夜思考,她“觉得尊敬和荣幸是不够的,如果她接受了他的美意,这是对他的不公和不当”。在“世俗的幸福”和“内心的真实”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同时,她也选择了成为“自由的孑然一身的老处女”。和幼时被父母放逐、被家园放逐不同,这一次是简·奥斯丁的主动选择,她选择将自己放逐于组建家庭之外。为什么简会做这样的选择?她自己曾在作品中说“千万不要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约束”。然而,理智与情感的界线,幸福与不幸的转换,谁又分得清楚呢?两百多年以后,作为读者,唯余慨叹。同时也会反观自己,在类似情境下又会做何种的选择。

  这是简最后一次考虑婚姻问题,从此以后,不到30岁的她“迅速进入了中年”。

  放逐的情感解放了她的创造力

  “1808年12月她33岁,命定要扮演一个老处女的角色了,她不是在南安普顿弗朗西斯家照顾玛丽和小婴儿,便是在史蒂文顿看管詹姆斯的三个孩子,再不然便在戈德默莎姆跟爱德华的十人帮作战。”这哪里是作家啊,这分明就是几位哥哥家的流动保姆。

  一直到在哥哥的帮助和赠予下,简和姐姐、母亲搬入了乔顿村舍——这也是她们余生一直生活的地方,简的生活才再次回到“正轨”。“简这次迁入她永久的家园给了她戏剧性的变化,她从此回到写作的生涯。她仿佛重新找回自己,连同她的幻想和一切力量:一片乌云从她头上消失。她几乎立即拿起笔来,《理智与情感》的改写就此开始。”

  被家园放逐的十年,中断了简·奥斯丁的创造力。放逐与被放逐的两段情感,却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她的创造力。我们生命的真家园到底何在?

  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曾认为:“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虽然简·奥斯丁的作品经久不衰,但我们往往都会这样看待她的现实生活:安静恬然、平淡无奇。在这种安静生活的表象之下,个体生命被隐藏的暗流涌动的情绪与波澜壮阔的悲喜,对于个体之外的人确实平淡无奇,但是对每一个生命本身却是终身的印记。从婴儿期被送由村妇领养,到七岁就读寄宿学校;从被迫离开牧师公馆,到十年后迁入乔顿村舍;从和恋人被迫分离,到主动选择孤独一生。这种“放逐”迥然于中国文人的“贬谪”,虽然都会对个体的生活和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后者是个别人的政治变故,前者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遭遇的生命追问。

  从追问到回答。从放逐简·奥斯丁,到成为简·奥斯丁。

1 2 共2页

编辑:郑鑫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