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莎士比亚接受史中的傅光明新译-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我的莎士比亚接受史中的傅光明新译

2019-01-14 10:12:36 文汇报

  夜以继日读傅光明新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的首辑四种《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情景恍若回到当年读朱生豪的情景,40年一瞬。再看紧接戏文的“导读”,每一个都可以单独成册,比得上收20个戏剧故事的《吟边燕语》整本篇幅,长到一百几十页。四个单册剧本都显出富态。

  我读大学是七七级中文系。1970年代前期也有莎士比亚书籍流布民间。我没有看过莎士比亚戏剧,读了长诗《维纳斯与阿童尼》而痛恨野猪,那时鉴赏水平不高,传递时彼此告知:是世界名著!书店橱窗里、柜台上出现各种世界名著时,我已经在读大学了。大约是1978-1979年间,同学买了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我们一个多月轮着读,如饥似渴、生吞活剥而难求甚解。我们竟一时专研莎士比亚,居然敢写《福尔斯塔夫论》!特别喜欢《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被大胖子骑士迷住了,也惊讶王子竟出入下层与他喝酒厮混。当年我们能够利用的研究资料只有社科院外文所的《莎士比亚评论汇编》。后来把对外国文学的一腔热情转移到受其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上来,实在是因为语言水平、资料及视野受限。其时,与上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俱进的是外国现代派文学的翻译,理解那一大套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现代性的难度,把我推向了中国现代文学。我此后无暇瞩目莎士比亚,和我同年的当代作家们对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较对文艺复兴更感兴趣。当代中国作家几乎没有莎士比亚的“影响的焦虑”。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莎士比亚及文艺复兴情有独钟,还是“五四”那一代人,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经历与感受过“五四”的一代人是莎士比亚的热情读者与翻译者。即以《哈姆雷特》的翻译来说,多数人不是朱生豪那样的翻译专门家,其中诗人、戏剧家乃至语言学家不在少数:卞之琳、曹禺、王了一,人们已经不大提起他们的翻译。距离朱生豪作品的重印与断档几十年后,傅光明出场了,他从现代文学的研究与学术刊物的编审中分身,去独力翻译莎士比亚的全集!一个细节可说明莎翁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老舍上世纪30年代散文《有了小孩以后》,谈女儿“在我的稿子上画圈拉杠”,其打断文思:“刚想起一句好的,在脑中盘旋,自信足以愧死莎士比亚……”《茶馆》第三幕中真写出这么一句:(丁宝)“我才十七,就常想还不如死了呢!死了落个整尸首,干这一行,活着身上就烂了!”哈姆雷特在第五幕墓地上问乡人甲:“一个人埋在土里要多久才会腐烂?”答曰:“要是他还没死就已经腐烂——最近有好多染了梅毒的尸体,不等埋就烂了。”(本文所引为傅光明译文)丁宝现身说法,比乡人的间接表达有力得多。《茶馆》这一句可视为老舍终于践行20年前的诺/戏言。我孤陋寡闻,不知我的同代人作家有否下笔盯着莎士比亚。

  傅光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老舍。他不甘画地为牢,竟然像老舍一般越境跨界到了莎士比亚。我知道他能言善道,读了译本才真感受到他中英文左右逢源。他不惧长长的前贤行列,译文中时时对照的是朱生豪、梁实秋,专找翻译全集的前辈切磋;他不刻板地应古而译,努力把莎士比亚变成可以与当代中国人对话的源头活水。我没有读过任何英文版莎翁全集,不想置身翻译行当隔靴搔痒,只想说傅光明译本与当代中国文化对话的一点价值:译本呈现“二希文化”的前世今生、译文不避莎翁原文粗野的开阔心胸、傅译与当下人文的一些关联。

  凭着对希腊神话传说,两大史诗和悲喜剧诗人的了解,我读译本注释中的希腊罗马典故常有会心。注解中那么多援引《圣经》、脱化句子或反转运用者,不是一般了解《圣经》,有博览研究各种版本的功力。傅译本昭示我们莎士比亚面对希腊、希伯来文化的自信,做人类既有文化的主人。当年读朱生豪,面对的差不多是洁本,人们评价他回避粗俗,其实他避开的是“粗野”。拉伯雷《巨人传》的粗野是健康的活力,《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不回避“性”(我读大学时看的译本仍是洁本),正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完整的人性上。还原莎剧原来面目,正让我们看到原汁原味的伊丽莎白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剧场。合观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必然是这般模样。《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指出朋友茂丘西奥:“一谈到性你就来了兴致”,《威尼斯商人》的结尾是个鱼水交欢的性、情的大团圆。《哈姆雷特》里奥菲莉亚唱着古歌谣:“走进屋时一姑娘,出了房门变妇人。”她不是朱生豪呈现的至纯佳人。我们经历的现代主义的文学与文化不可谓没有人性深度,但却狭窄了;经验着后现代社会,则连深度也不见了。莎士比亚标志的文艺复兴是当代人文的一剂补药,傅译《莎士比亚全集》适时而至。

  我在写下上述感受的时候,傅光明正由奥斯曼而雅典、威尼斯,行走在对莎士比亚戏剧世界的追问中,他步履的求证与《导读》文字的考据精神一致,他善于化解一般学术的艰涩与枯燥去说故事,而让学术的内涵得以雅俗共赏,这更是一般译者与论者难以达到的境地。傅译不仅追寻故事的因果,也不回避莎学的学术史。托尔斯泰用写实的戏剧美学评价《奥赛罗》,造成两位伟人的抵牾;海涅以犹太人身份体会 《威尼斯商人》,读出了莎剧中现代族群的认识论。傅译莎剧第二辑五种已经快面世了,我期待那曾经精读过的历史剧《亨利四世》等,想听傅译的福尔斯塔夫高声歌颂白葡萄酒,让我再沉醉一次。

  ■徐德明

编辑:吴葳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重庆:古城焕发戏剧之春

  • 优势栏目

    《云上巴拉》:藏族小山村的改革开放40年

  • 优势栏目

    巨晓林新书首发——《咱们为什么要入会——写给农民工的十二封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