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读书-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此心安处是读书

2019-01-10 08:23:26 兵团日报

  ●蒋晓华

  活了半个世纪,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挺好的。

  我读书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喜欢。

  前两天在伊宁市军垦路上转悠,看见四师第一中学附近有家书店,顺便进去瞧了瞧,几乎全是教辅书,不由得为今天的学生感到悲哀。

  我也做过十来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深知如今的应试教育弊端多多。这些年,在单位接触了不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这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那个是学对外汉语的,一聊天,整个一个“文盲”,没有看过《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比比皆是,安排他(她)写点东西,连通知都起草不好,更不用说学理工科的了。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只会整天趴在电脑上玩网游。看到这一切,不能不慨叹我们教育的失败。

  在我看来,成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要使每个人养成读书的习惯。我所说的读书,绝非是功利性的,被逼着去读教材、读教辅。读书应是一项自觉的行动,非功利性的,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与内涵气质品质密切相关,融为一体。

  读书不能急功近利,是务虚的,是踱方步,是仰望天空,看起来确实没什么用,然而无用方为大用,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其实是靠读书推动的。

  书读多了,自然会独立思考,自然会产生思想这种人世间最宝贵、最有分量的东西,自然会“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读书、知识少之人当然好管理,然而社会总是在前进,人人爱读书是发展的总趋势。

  读书和学习有关联,但又有不同。学生读教材是学习,读教辅是学习,这当然是需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是功利性的,是当作敲门砖的,门一旦敲开了或是敲不开,砖就失去了意义。除了作纪念,有几个孩子中学、大学毕业后会保存那些教材、教辅书、高考复习资料呢?大都是顺手扔了或是卖给收废书的小商贩了。在我周围,不读书的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如今的“进步”似乎不需要读书,另有一套潜规则在发挥作用。

  读书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习惯,读书是一种人生哲学。既然选择了读书,就要清心寡欲,甘于寂寞,注重自己的内心修炼。读书是需要时间的,手不释卷,就得“马上,厕上,枕上”,随时随地读书。

  鲁迅先生读书前要洗手,我们不一定要像他那么虔诚,但也要爱惜书,像爱惜自己的每一个器官。林语堂先生喜欢躺着读书,毛泽东同志也有这样的习惯。只要读,用哪种姿势都行,用什么方式都行,在哪里读书都行。苏东坡先生诗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心安”,哪里都是“吾乡”,哪里都可以读书。在我看来,进修,出差,旅行,在班车上,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在旅店里,也就是换个地方读书罢了。有回出差乘坐大巴从伊宁市去乌鲁木齐市,在果子沟被泥石流堵了四个多小时,其他乘客焦躁不安,我却安之若素,把张鸣先生的一本随笔集读了一半。在哪里都是读书,在哪里都是生活。

  儿子去年寒假回家,静心读完了王安忆的《长恨歌》,每天都兴致勃勃地与我交流,这种感觉真好!多么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自由地去读书,像林语堂先生说的,上四年大学就是上四年图书馆,就是自由自在读四年自己真心喜欢读的书。多么希望书店品种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功利,而是百花齐放,琳琅满目,生机盎然,孩子们微笑进来,开心离去,成为健全人格之所在,真正希望之所在。书店就是一个超市,随意阅读,随意选购,随心所欲。鲁迅先生不给青年开书单,他相信每位青年的鉴别力。读书欲如同食欲,与生俱来,无需刻意培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营养就行,每个人都会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读书。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是灵魂飞扬。化用苏东坡先生的名句,此心安处是读书。

编辑:吴葳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福建举行少儿舞蹈美育成果展演

    福建省少儿舞蹈美育成果展演在福州市举行,集中展示近年来福建省持续开展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成果。

  • 从卫浴到文创 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

    浙江省建德市一家传统卫浴公司,在2014年融入“文创+”概念,创办“铜师傅”品牌,转型设计制作铜工艺品,与国家博物馆、漫威公司、韩美林工作室等达成战略合作,开发出系列纯铜工艺品,销售业绩节节攀高。

  • 乡村非遗文化展演迎新年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举办新年“非遗文化艺术节”活动,濮院镇下属多个乡村的传统美食制作、手工艺品、非遗文化表演等乡村特色非遗项目在濮院镇中心广场进行集中展示展演。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滇池上游湿地生态修复美如画

  • 优势栏目

    非遗文化进校园

  • 优势栏目

    抖音上的国乐:一位二胡演奏家文化传承实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