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在心爱的藏品上用印23方-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吴湖帆在心爱的藏品上用印23方

2018-11-15 10:59:47 文汇报

  《鬳斋考工记解》,宋林希逸撰,宋刻本,线装。

  ■本报记者 李婷

  100件展品中,38件一级藏品、24件二级藏品,“一页千金”的宋刻本有14部……上海图书馆2018年度文献大展“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馆藏精品文献展”即将闭幕,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的目光,甚至有北京的读者拎着行李箱赶到展厅一睹为快。

  让人惊喜的是,这不仅是高规格古籍珍本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重量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大展——作为书籍装潢中的重要艺术元素,赵之谦、吴昌硕、吴湖帆等一大批名家的书法、绘画、篆刻悉数亮相,成为展览中的人气作品。有意思的是,此次展出的一本吴湖帆所藏《雪岩吟草》,钤有吴氏夫妇不同样式、不同印文之藏印23方,足见他对此的喜爱之情。

  不仅收藏还重新装帧,更请人为作者画像

  据策展人梁颖介绍,中国古代书籍装潢形态十分丰富,自明代古书成为收藏家的追逐对象时起,旧传之本即由实用之物变身为收藏之品。藏家在对它们进行重装之时,十分注重图书面貌的美化,题以跋尾,钤以藏印,或为其绘制图画。由此,古代典籍拥有了版本之外的又一重文物价值,成为绘画、书法、篆刻之综合艺术品。

  以身兼鉴藏家与书画家的吴湖帆为例,重装图书必有亲笔题字,并请人或自己专门画图。此次展品中,有一件为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写给江南才子王稚登的书信,是马湘兰流传下来的唯一手迹。吴湖帆对其进行了重装,书匣上题有“鱼腹缄情”,手卷书签上也有他的题签。他还请外甥、著名画师朱梅村专门为马湘兰画了画像。

  遇到自己钟爱的古籍珍本,吴湖帆更是亲自动笔。比如,他视若珍宝的“四欧宝笈”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传世碑拓,包括《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明公皇甫碑》《温虞恭公碑》《九成宫醴泉铭》,皆是传世碑帖中“金字塔尖”式的国宝级文物。吴湖帆先后收齐,为每一本都创作了与图书内容相匹配的画作,然后四碑合装为一匣,并题“四欧宝笈”。

  题跋透露宋刻本有多贵:每页要四钱六分银子

  另一位有“重装癖”的藏书家是黄丕烈。作为清代名声最大的藏书家和版本、目录、校勘学家,黄丕烈藏书的最大特点是——佞宋,即特别钟爱收藏宋版书。所以,他在重装中力图复原宋版书的原貌——凡得到宋元旧本,往往用宋代流行的蝴蝶式重新装池,书林俗称“黄装”。

  此次展出的宋刻孤本《重雕足本鉴诫录》就是典型的“黄装”。黄丕烈是如何重装这本珍贵的宋版书的?他特地在题跋中详细记录了具体做法——几乎是一次大手术,而且结果相当有趣:这部书原本是项元汴天籁阁装潢,破损之处,补缀的都是明代白纸,和原来宋本旧书页的颜色无法匹配。黄丕烈觉得明纸实在配不上如此珍贵的宋本,便用自己储存的宋代旧纸替换了明代的白色纸,只裁切保留了项元汴钤盖收藏印的部分,还专门用宋代金粟山藏经纸制作了此书的书衣,织锦函套、楠木书匣。

  黄丕烈在题跋中还泄露了一个机密——当年他千方百计才找到此宋本,对方要加白镪(古代当作货币的银子)30金,但因为太珍爱此本了,怕错失机会,于是以番钱33圆买下。在题跋里,他破天荒细细算了一笔账:全书共计57页,题跋一页,此书以页论价,每页要花四钱六分银子,可见宋刻书有多金贵!

  事实上,题跋的内容不仅折射了收藏家的个人品位,也为史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比如,展览中亮相的《六朝唐人写经残字卷》,是敦煌散出的遗物,十分珍贵。它由两页佛经写本的残页合装而成,自右向左逐渐展开,手卷的引首是吴昌硕所题“石室鸿宝”四个字。紧接着是清末民初地位极高的大词人郑文焯的题记,大意是说这两页佛经虽然是残页,仍然是难得的宝物,点明了吴昌硕题辞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递那个时代的书法之美,它们也是研究造纸史的可贵实物。据卷尾大名鼎鼎的“扬州大方”方尔谦的题跋,前一页白色纸是六朝写经纸,质地坚韧紧致;后一页深黄色纸,软薄加光,是有名的“硬黄”。所谓“硬黄”,是用黄蘖染色,再加浆或涂蜡使之光泽莹滑,且能防蛀久藏,敦煌写经常常用硬黄纸。苏东坡诗“新诗说尽万物情,硬黄小字临黄庭”,说的就是这种纸。

  而另一件清代大儒焦循手写的《里堂家训》稿本手卷,共有王欣夫、顾廷龙、潘景郑三篇题跋,还有叶景葵的一条观款——这四位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的墨宝齐聚一卷,机缘相当难得。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用艺术之美将身体之美展现到极致 “太阳王”重现芭蕾舞台

  • 优势栏目

    刘野在荣宅“寓言叙事”

  • 优势栏目

    西戏,正在成为这些杭州人的生活刚需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