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的当代乡村书写:见土地见民心-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青年作家的当代乡村书写:见土地见民心

2018-11-15 10:55:42 文汇报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傩面》《乡村国是》等引发业界瞩目。

青年作家的当代乡村书写:见土地见民心

  ■新一代的青年作家,延续了这一书写传统,或是聚焦自己所生长的故乡,或是放眼中国的广袤大地:沟壑纵横的宁夏西海固、蕴藏丰富民俗资源的贵州山区、有“金山银水”美誉的新疆阿勒泰……他们用文字勾勒着祖国版图

  ■伴随着对生活的不断深入、对百姓不断了解与文学道路上的自我修行。而在这过程中,百姓面对新生活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能力与千百年积累的生活智慧,令他们反复书写的土地与人情,指向新的文学命题

  ■本报记者 黄启哲

  说到当代文学的乡土书写,浮现在读者脑海的,或许是莫言的高密乡,是陈忠实的白鹿原,是贾平凹的商州,是阿来的嘉绒藏区。在这一批当代文坛中流砥柱笔下,一方土地承载的不止是作者对家乡的深情缱绻,也为大时代变迁留下历史印痕。

  新一代的青年作家,延续了这一书写传统,或是聚焦自己所生长的故乡,或是放眼中国的广袤大地:沟壑纵横的宁夏西海固、蕴藏丰富民俗资源的贵州山区、有“金山银水”美誉的新疆阿勒泰……他们用文字勾勒着祖国版图。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马金莲、肖江虹、纪红建等青年作者的作品中,呈现出乡土书写的新面貌。在他们的笔下,展现出处在深刻变革中的乡村变化、百姓生活,以及地域文化记忆的存续与发展。

  这批青年作家的乡土记忆与文学理想,在书写的反刍中不断深化——土地的答案,踩在土地上一步步寻找;记录百姓的真情实感,更需要创作者俯下身来,与他们融在一起。正如马金莲自述:“自己像一粒沙子一样,默默地镶嵌在最低处的地皮里,然后用自己的心跳感受这个群体的心跳,用自己的体温体味大众的体温。”

  以个体生活记忆为起点,铺开当代乡村众生百态长卷

  从长篇小说《马兰花开》、到中篇小说《长河》再到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无论篇幅角色故事如何,“80后”回族青年女作家马金莲,因为“固执地写自己熟悉的,难舍的村庄和人与事”。原因无他,在短篇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的代序中,马金莲写道:“我和我的生活、文字都经历着时代的变迁。时代是大时代,变迁是小变迁,一个人内心的经历和变迁更是浮尘一般的微小。可是我常常耽于一个人的小变迁。这种变迁更直接,更让我纠结和沉溺。”

  所以,马金莲在以年代为标题的《1986年的自行车》《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1990年的亲戚》《1992年的春乏》等一系列小说里,没有以小见大的野心,没有宏大叙事的格局,似乎就是在老老实实地刻写一个老物件、一位旧人。拿《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来说,故事围绕着奶奶卧浆水、做酸菜打转转,但捕捉到的生动细节与细腻感受,和作为亲历者、见证者的心灵震颤,往往是职业写作者采风很难触及到的。谈及创作留守儿童题材的《三个月亮》,马金莲的创作冲动也来自最朴实的一句:“如果他们是我的孩子,会怎样?”评论家李敬泽认为,“朴素和简单的心,正是一个作家身在人民之中,心在人民之中的展现。”

  和从村妇转变为作家的马金莲一样,在开始写作之前,索南才让是只读过四年小学,在草原上挡羊的牧民小伙。尽管没有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运笔还不成熟,可文字里的灵性与对草原生活的真情实感,打动了文学杂志编辑。从草原挡羊到北京打工再到如今回到牧场,几经辗转中唯独没有放弃写作,先后出版的小说《野色失痕》《小牧马人》都围绕着青海的牧民生活展开。新疆阿勒泰则成为李娟绕不开的精神原乡。早年跟随母亲在阿勒泰与牧民一起生活劳作的经历,给了她丰饶的写作资源。对于这些青年创作者而言,写作的起点自于个体的生活经历,写作的冲动来自于与当地乡民休戚与共的情感体验。

  尽管青年作家都将镜头对准生养他们的家乡,可相比于前辈作家所表现战争动荡、历史磨难不同,当代中国乡村所经历的变革命题是全新的。这之中包含着城市与乡村的对撞,包含着物质冲突下淳朴乡情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同样也有民俗文化在当代文明冲击下的消解与重建。面对复杂的命题,有的作家从依靠个体经验,转变为行万里路。两年多的时间,青年作家纪红建走过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西藏山南、新疆喀什等地的202个村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在哪里,纪红建就背着笔记本电脑和相机走到哪里。围绕这些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他写就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是全景式的脱贫攻坚鸟瞰,同样也是深入村庄肌理的抽丝剥茧。每到一地,纪红建把自己与当地的人和事搅在一起,设身处地地感受百姓的喜怒哀乐,共呼吸共命运,最终才能真实地把他们的心声吐露出来,把文学回馈给土地、回馈给农民。

1 2 共2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用艺术之美将身体之美展现到极致 “太阳王”重现芭蕾舞台

  • 优势栏目

    刘野在荣宅“寓言叙事”

  • 优势栏目

    西戏,正在成为这些杭州人的生活刚需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