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斌首部绘本《海百合》:从童话召唤出对世界的敏感-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徐小斌首部绘本《海百合》:从童话召唤出对世界的敏感

2018-07-02 14:27:35 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最初想做绘本的时候,徐小斌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个画面:古印度婆罗门教有一个风俗,瑜珈行者在手心纹上曼陀罗花。每到月圆之夜,曼陀罗花就会发出香气。黑瘦的瑜珈行者列队而过,围绕在海边,把手里拿的曼陀罗花扔到海里。曼陀罗花会在海面形成一个坛场,这时月亮女神就会出现……

  徐小斌觉得这段传说特别有意思,激发可自己对于花语、宇宙法则的无穷想象,于是,便有了她的首部绘本《海百合》。6月30日晚,“瑰丽画面下的真爱与美——作家徐小斌《海百合》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

  《海百合》讲述了一段幻美的海底传奇:主人公海百合美丽纯真、勇敢忠诚,在海王的命令之下,来到人类世界寻找戒指的主人,欲以“和亲”的方式,阻止人类对海底世界日益疯狂的掳掠。机缘巧合,她与孤傲、暗藏心思的曼陀罗相识结盟,前往摩里岛寻求答案。在过程中目睹、卷入了人类世界一系列正义与邪恶、真实与虚伪、美好与丑陋的较量。历经重重磨难,她仍保留着纯洁善良的天性,最终纯爱战胜堕落,海百合获得了戒指主人的真爱,与之携手再建美好生活。

  谈及《海百合》的创作体会,徐小斌说:“最好的童话应该是给所有人看的。我当时著绘《海百合》的初衷,也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书中所蕴含的神秘感,源自我到现在还依然葆有的好奇心。我觉得对世界应该保持一种好奇心和追问真相的状态,这样可以使我们变得年轻。”

  徐小斌 自1981 年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羽蛇》《敦煌遗梦》《德龄公主》《双鱼星座》等。 她也自幼习画,师承名家,曾于在中央美院画廊举办个展。《海百合》是她首度以绘本形式创作而成的最新作品,凭借唯美神秘的语言与70 幅原创手绘插画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

  徐小斌说:“我在《海百合》中用了一个词‘华丽不可方物’。这个词写起来很容易,但是想象成一个画面却很难。比如,如果画一列又黑又瘦的瑜珈行者在行走,这画是没人看的。所以我的画面呈现出来是月圆之夜中如妖如魅的人物。”

  新书分享会现场。罗晓光/摄

  作家、评论家李敬泽评价,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能够为自己建构一个有着明确个体精神标识的虚构世界的人并不多,徐小斌是其中一个。“她的画如楚辞,是盛大纷披的森林,那些女人男人,如妖如魅。和她的小说一样,她在画中建造花园,确切而抽象,所有的美都被抽去人间重量,精微脆弱地呈现。这是至美之相,是纯粹精神的舞蹈与飞翔。”

  在评论家陈晓明看来,不管是老年还是中年,都有一种对童年的记忆,对纯粹的真善美的追思,而童话是不断接近人类心理最原初的一种状态,让人不忘初心。以更为纯粹的视角翻开《海百合》,它讲述的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美与丑、善与恶斗争的故事。

  “简单会有一种质地,这取决于你有没有真正把握住那种简单。徐小斌以她的才华在创造一种新的文本,这个文本就是绘画和童话的结合,融化了她对文学的从‘至繁’到‘至简’的变化。”陈晓明说。

  评论家杨庆祥认为,画和文字的配置对绘本来说特别重要。《海百合》中每一幅画的色彩几乎都有着超过一般绘本的鲜艳,甚至可以说是浓墨重彩,这其实是对读者视觉的刺激,同时也是解放。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对色彩的感受性已经变弱,这其实也是我们对过分商业化和过分感官刺激的倦怠。马尔库塞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感性,感性革命就是要重新召唤出真正属于个人的感觉和对世界的敏感。”杨庆祥说,“在另一层意义上,如果我们要对这个世界重新敏感,就应该对这个世界重新‘赋魅’,而童话给了重新认知这个世界的途径,这是一种美的、真的,简单、直接的方式。”

  本次新书分享会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当当、当当云阅读、凤凰网文化、腾讯文化、单向空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只有《红楼梦》

  • 优势栏目

    现代工笔文人关怀 318艺术研究院推出“陈湘波工笔画精品鉴赏展”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