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工地做工 一位台湾青年监工眼中的别样世界 -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他们在工地做工 一位台湾青年监工眼中的别样世界

2018-06-22 15:05:36 北京晚报

  

  

  《做工的人》 林立青 中国工人出版社

  按照台湾人的称呼习惯,林立青的微信名叫做“阿青”,头像是他自己的正面照,一双大眼睛透过黑框眼镜的镜片直直望着你,眼神认真而无辜,像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但厚实壮硕的肩臂和微黑的皮肤暴露了他——他已经在台湾当了十年建筑工地监工,也就是说,经受了十年户外的风吹日晒。

  去年,三十出头的林立青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做工的人》,写的正是那些把他唤作“小林”的工地师傅们。写他们随身带药品来暂缓伤痛,写他们用保力达B(一种台湾药酒)来勾兑简陋的酒精饮料,写他们为一张天价罚单下跪哀求,写他们去照顾同为底层人的陪酒女子的生意、写他们彼此之间的疼惜……描述的现场灰头土脸,故事粗犷质朴,语言从头至尾直白坚硬,然而有点意外地,出版后在台湾颇为轰动,连续再版了40次,获得诸多自称“后段学生”的林立青从没想过的奖项。最近,这本书的简体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尽管专注于“外劳(外来劳工)写作”的作家顾玉玲站在整个台湾文学的角度称赞“他(林立青)的书写位置扩宽了台湾文学的向度,他的观察视角折射出阶级文化的厚度”,但显然,这一组工地速写不是我们所熟悉那种气息匀停、处心积虑的非虚构写作或纪实文学。或者说,文学的向度在现实面前远远不够。林立青本人没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而现实过分真实粗粝,他总是忍不住撕开自己的文字现身,激辩也好,牢骚也好,讽刺也好,从不掩饰地令其喷薄而出。于是我们看得到他的悲悯、哀叹与愤怒,也透过他的这些情绪,第一次深深了解到“做工的人”在卑微和善良、苦痛和一点点安慰中交裹的命运。与在成为一个写作者之前,他首先是工地高墙以内的人,立场和观点皆自其位置而来,他看到,且珍重。

  一堵工地高墙内外,是两个世界。外面车水马龙、整洁光鲜,里面覆满灰尘与噪音、污泥与汗水。待工程结束后,高墙拆除,里外一新,世界重新合为一体,投资者的姓名镌刻其上,人们津津乐道地产的价格,而在此之前,工人早已悄然退却,仿佛那另一个世界从未存在过。林立青记录的正是它在消失之前留存的面貌,一个工程的时间短暂,但每一个做工的人的境遇却长久。墙外的人对墙里的人常有误解,或忽视其辛劳,或鄙视其地位,而他用辗转十年的切身经验,用难得的理解和平视的目光,用“不美”的文字,莽撞而真率地为墙里的人发声,让一种被“中产”和“小资”遮蔽、然而又无比真实的世界“破墙而出”(顾玉玲语)。

  在扉页上,林立青写下“若有雷同,请哀矜而勿喜”。化自《论语》的十个字有重量,令人阅之默然——书写未必能改变现实一二,但书写本身必定有意义,当如警钟般来到世人心上。

  监工的“反击”

  给林立青打电话,电话那端的他总是在提问落下的一两秒内就予以应声,思考的过程似乎被省略,但给出的答案又是无比准确。林立青笑,这是多年在工地练就的,讲话直来直往,快速易行,像刮水泥一样刮去多余的细腻和委婉,已经“太工程师了,太工地了,太第一线了”。

  “工程师”是林立青在工地的职衔,实际工作内容就是监工,监督工人让工程顺利进行。既要协调解决施工的各种困难,也要代替雇主催盯进度,看似因掌握一定管理权而高于工人,但多数时候,都要和师傅们同吃同住,因同样栉风沐雨而患上同样的职业病,因同样多油多盐的工地饭菜而长出同样的肚腩。另一方面,身为监工“小林”,却缺乏具体专业实践,在师傅们面前难免显得菜鸟,偶尔还会被他们小小戏弄一番。位置的微妙便在这里了:身处工地墙内,又能获得一个拉开观察的距离。

  近身十年,去年才开始起了提笔写工人故事的念头,缘起竟是“吵架”。某天林立青在网上闲逛,看到有网民说,工地上聚集着一群社会不良人士。做工的人外表看起来是不光鲜,但从品性上被如此误解,让他气不过,决定反击。

  反击的办法是在“脸书”上写日志。第一篇写的就是“工地八嘎囧”,“八嘎囧”是民间信仰里“八家将”的闽南语发音,这里说的是那些经常参加宫庙活动、骑漂亮机车、听“玖壹壹乐团”的年轻人,也就是那个被误解为“坏孩子”的群体。林立青向着这些青年说话,他觉得,他们虽看似不爱读书、胸无大志,却积极拥抱社区,对家乡和宫庙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认同感,是真正支持在地文化的主力,代表了可贵的青年亚文化。

  林立青本来计划完整写写宫庙文化对工地青年和中老年的影响,但写作本非其所专,“写写想睡觉”,索性就先把写成的年轻八嘎囧部分发到网上。不料文章一炮走红,收获了几千个赞。有争议,有否定,但他不多加辩驳,而是继续把他所目见和体验的“工地真实”一篇篇写下去。

  外界对工地的误解于隔阂由来已久,也根深蒂固,有时简直会以令人哑然的形式出现在林立青眼前,如《商业周刊》报道说,“泥水工周薪10万,比教授还多3倍”。林立青跟工人师傅谈起,大家哂笑一番后,反而认真地算起了这里面覆盖的成本。“大部分人对应该先贴墙壁瓷砖还是地板瓷砖都搞不懂,但他们就觉得工地钱很好赚,不好好读书就能去做工。我就有一点难受。如果你们不懂,我就写到你们懂好了。”

1 2 共2页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 优势栏目

    家庭写真进矿井 巷道办起摄影展

  • 优势栏目

    蒲剧《尧颂》再现尧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