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帝国》:对“赫图阿拉之问”的解答-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森林帝国》:对“赫图阿拉之问”的解答

2018-05-14 10:34:03 北京日报

  《森林帝国》,阎崇年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阎崇年

  毛泽东主席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满族是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民族,军队也不过十万人,怎么会打败约有一万万人口、一百多万军队的明朝呢?满族人建立清朝并巩固其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后来周总理也提过这个问题。因清朝的起点在赫图阿拉,所以我把这个问题称为“赫图阿拉之问”。经过二十余年的思考研究,我写成了《森林帝国》一书,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作出“赫图阿拉之答”。

  文化初合,取得政权

  满族之所以兴起并取得全国政权,原因固多,择其关键,简而言之,是两个字:“合”与“一”,以文化之“统合”,求国家之“统一”。世界事物,人类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且将继续证明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定律,这就是——分则小,合则大;分则寡,合则众;分则散,合则聚;分则弱,合则强;分则乱,合则治;分则辱,合则荣;分则败,合则胜;分则否,合则泰。

  以清朝而论,努尔哈赤兴起后,力量弱小、目标宏大——这是一个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变“力量弱小”为“力量强大”。这里,没有旁门左道,只有一条正道,就是“合”,“文化统合”。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成功的历史经验就是“合”,“文化统合”。他们先是建州女真合,继是海西女真合,又是东海女真合,再是黑龙江女真合。他们一再强调:女真“族类同、语言同、水土同、居处同、衣冠同、习俗同”,要先实现女真的大统一。还有,与习俗相同、语言相通或相同的其他族群合。再后,后金统合辽东汉人,并建立八旗汉军,又同朝鲜结成“君臣之盟”,在东北建立了广阔而牢固的基地。皇太极崩逝后,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顺治帝,抓住历史机遇,统兵进关,又同吴三桂合。于是满、蒙、汉三股强大力量,对付摇摇欲坠的明朝,其胜利不是历史之偶然,而是历史之必然。

  文化统合,巩固政权

  清朝统治长达268年究竟是什么原因?其主要原因是文化统合,就是以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森林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西部的高原文化和沿海的海洋文化相统合。

  在农区,它面临中原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约一万万人口的农耕文化族群,语言不同,习俗不同,如何对其统治,且能长久巩固?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强力推行满化政策,遭到汉人强烈反抗。在顺治朝,整整花了18年时间,才将“南明四王”和“李张余部”势力平息。到康熙朝及之后,执政者总结关外60年、入关18年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作出政策调整:总的做法是文化统合,采取多种措施,实行多种政策,如停止圈占土地,实行开科取士,荐举博学鸿儒,学习汉语,尊孔读经,重农耕,兴水利等,逐步同农耕文化统合,进而出现了“康乾之治”。这表明,中原汉族地区社会安定,森林文化同农耕文化统合取得成效。

  在林区,满洲入关前,森林文化已经全部统合,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实行军府制、府县制、部落制,进行有效的管辖。

  在牧区,匈奴-蒙古是历代帝制社会难解的问题。清执政者经过“三祖三宗”六代一个半世纪,才算把蒙古问题解决。在亚洲地区的蒙古全部归属清朝,实现了对草原文化的统合。

  在高原区,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重教尊俗、在藏驻军、设驻藏大臣,并依法执行《西藏善后章程》等,对高原文化统合,亦有明显之成效。

  在海洋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设府置县,科举取士,后设立台湾省。清盛时从黑龙江入海口、库页岛,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直到曾母暗沙,实现海洋文化统合。

  森林帝国是指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及海洋文化,所建立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清定都北京后,原本是“以小制大”,经过“康乾之治”的文化统合,他们在满、蒙、疆、藏、台等地区,重俗尊教,因地制宜,逐渐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统合。满洲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占据主导或主流地位,取得了巩固的地位。总之,清朝依靠“文化统合”而得以国祚绵延268年。

  文化裂分,失去政权

  清入主中原后的268年里,也出现了文化裂分,教训可鉴。

  第一,文化统合,需要日新。文化统合,事关大体。处理得好,就会出现治世局面,如清朝康乾时期;处理得不好,就会危及政权,如清朝后期。因此,文化需要不断统合,不断求新,要随着时间推移、地域变化,而不断变化、不断深化。

  第二,文化统合,需开眼界。清朝乾隆中期以后,世界局势,发生大变。文化统合,还要外向,面向世界。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中国面临新的问题,不仅是中华五种文化形态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而且面临着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清朝的康熙帝,还算了解、学习一些西方的文化,如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但仅是个人行为,没有形成政府政策和国家制度。而后,人亡政息,刚打开一扇了解西方的窗户,又被关上。

  第三,海洋文化,成为短板。在中华五种文化形态中,海洋文化不仅从来没有建立过大的政权,而且历来皇朝都对之重视不够。以辽、金、元、明、清来说,这五朝的帝王,只知金戈铁马,不懂海洋文化。他们都没有海洋文化的基因。清朝执政者属于森林文化,长于骑射,短于航海。海洋文化,不被重视,因此在近代历史上吃了不少亏。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都是列强从海上打来的,就是例证。

  历史表明,中华文明之博大,在于其文化多元;中华文明之绵延,在于其文化统合。纵观历史,清朝从森林文化走来,由盛而衰,引人深思。一个国家崛兴和强盛的基本经验是:以文化之“统合”,求国家之“统一”。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绽放青春风采 培养未来人才

  • 优势栏目

    斗牛狂欢节传递云贵非遗文化

  • 优势栏目

    朗读,需要理由吗?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