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守护好“老房子”里的城市文脉-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文艺

北京:守护好“老房子”里的城市文脉

2020-09-30 13:39:20 来源:北京日报

  来源:北京日报

  近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公布,共有315栋(座)建筑入选。与第一批名单相比,此次名单突破中心城区的地域局限,囊括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生态涵养区,覆盖居住、办公、文化教育、工业等多种类型。厚重的名单,提亮着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成色,也让更多市民关注起“老房子”背后的故事。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散布在城市各处的历史建筑,历经岁月淘洗,凝结着这座文明古都的发展历程。紫禁宫苑讲述朝代兴衰,市井胡同充满生活气息,“老房子”的结构格局、牌匾画幅、装饰雕刻,都是我们回望过往的宝贵财富。然而,在大量历史建筑中,能被列为文物的终究是少数。按照国际经验,准文物建筑一般是文保建筑的20倍到30倍。如何将保护的视野扩大,最大限度保留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印记,显然是一项殊为浩大的工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2017年底被列为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之后,持续盘点“家底”、公布名单,为后期保护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史建筑植根于时光脉络,又深嵌入当代生活,其保护利用牵涉方方面面,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就现实来看,公布名单是必要的起点,而要实现更好更系统的保护,显然还面临诸多现实掣肘和利益协调。比如,产权问题,大量“老房子”产权结构复杂,权属不清,保护责任人难以确认;比如,监督问题,我国对违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处罚上限为50万元,惩戒力度有限;再如,利用问题,将历史建筑像文物一样“供”起来,未必是最优解,“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需要找到恰当方案……如何让“活下来”的历史建筑“活起来”“活得好”,让北京的历史文化气息更加浓郁,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破题求解。

  保护利用好历史建筑,打造古今交融、东方风韵的城市风貌,是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之举。经过多年探索,古都北京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从杨梅竹斜街的软性更新,到南锣鼓巷四条胡同的综合整治,再到文化新地标“北京坊”精彩亮相……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提升人居环境结合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已经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眼下,本市正在组织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升华出系统方案,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贡献更多北京智慧,这同样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使命和担当。

  “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在很多历史和文化观察者眼中,北京城是自带光环的存在。守护好历史建筑,打理好这座城市,后来者就能够在这里追寻时光印记,感悟历史变迁,油然而生出对这座城市、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编辑:徐林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