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谈翻译古诗词:活到老,译到老,狂到老-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许渊冲谈翻译古诗词:活到老,译到老,狂到老

2020-03-06 13:32:29 天津日报

  许渊冲 1921年生于南昌,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译作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

  许渊冲夫妇

  印象

  99岁翻译家

  诗译英法唯一人

  99岁高龄的许渊冲住在北京大学一套只有70平方米的老宿舍楼里,屋内仍是水泥地面,书架、饭桌看上去也用了很多年。但这位气宇轩昂的老人一坐定,整个房间瞬间就不一样了──他的中译英、中译法译著,英译中、法译中著作,共120余本,整整齐齐地立在他花15块钱买的旧书架上──他与这些著作融为一体,这是他一生的成就。

  在汉语、英语、法语间游走的翻译家,许渊冲是第一人。他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翻译成英文、法文,将《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译成中文。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董卿说: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连,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许渊冲一直在和时间“赛跑”,虽然他看起来跑不动了──背已压弯,胳膊上黄斑点点,脚步细碎缓慢,唯有说起翻译,他才如年轻人般嗓门一亮:“我是诗译英法唯一人,上世纪60年代我就是唯一人,到现在还是唯一人。”身体可以变老,精神永远年轻。

  翻译界认为,许渊冲翻译的《红与黑》胜过傅雷;许渊冲也不吝惜自我表扬,他认为自己正在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能超过朱生豪或梁实秋。在这位和翻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看来,能超越其他中国翻译大家,是“最高级的乐趣所在”。他的勤奋支撑得起这样的“野心”。70岁从北大退休后,他的译作从20本猛增到150余本。

  许渊冲38岁时遇到照君,两人缔结良缘,从此相濡以沫。夫人照君向笔者展示了许渊冲近几年翻译莎士比亚的成果,电脑显示器上的文字密密麻麻,无法想象一位九旬老人每天面对电脑工作需要多大的毅力。照君担心丈夫太累,却劝不住:“倔了一辈子,执著了一辈子,不这么倔,估计也出不了什么成就。”

  “一点儿不累,翻译的快乐对我就像水和空气。”这位99岁的老人思维敏捷,有时表情激动眼神放光,有时哈哈大笑,“我没想过我能活这么大年纪,前些年做过直肠癌手术,现在什么感觉都没有,我还有能力多为翻译中国文化做些事情!”

  受表叔影响爱上翻译

  上大学时绰号“许大炮”

  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表叔熊适逸是翻译家,曾将《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萧伯纳对此赞叹不已。在长辈的熏陶下,许渊冲喜欢上了英语和文学,以全省第七名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

  这所极富传奇色彩的大学为许渊冲夯实了中西文化基础,更使他眼界大开,他聆听冯友兰讲哲学、陈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柳无忌讲西洋文学、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根基。他心有坦荡,口无遮拦,遇到和老师见解不一致的情况,不管三七二十一找老师雄辩一番,一定要弄出个所以然来,又因为嗓门大,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许大炮”。

  在西南联大读一年级的时候,许渊冲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翻译作品。陈纳德上校率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渊冲还曾和同学们一起报名,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

  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人都是许渊冲的同窗。杨振宁学物理,但喜爱古诗词,而且英语极佳,与许渊冲成为好友。杨振宁说过:“许渊冲特别尽力使译出的诗句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但他没有打退堂鼓。”

  毕业后,许渊冲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他参加了留学生组织“星期五学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1951年,他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人一起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同时也开始走上翻译之路。

  1956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渊冲在西南联大时翻译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情》得以出版。接着他与鲍文蔚合作,将秦兆阳的《农村散记》译成法文,由外文出版社出版。1958年,许渊冲一年之内出了四本书,一本中译英,一本中译法,一本法译中,一本英译中,引起翻译界、文学界的关注。

  既要译出中文的美

  也要译出诗人情怀

  1971年,许渊冲被调到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他开始翻译毛泽东诗词,并于1978年出版了《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格律体英法译本。几年后,他调回北京,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这一时期,他把《诗经》《唐诗》《古诗六百首》《宋词》《西厢记》译成格律体英诗,又分别把《唐诗》《宋词》中的一百首译成押韵的法文。

  1986年,北京大学举行首届学术研究成果评奖,许渊冲翻译的《唐诗一百五十首》获得一等奖。1987年,四川出版社出版了许渊冲的英译《李白诗选一百首》,他寄了一本给钱钟书先生,钱钟书评价:“要是李白活到当世,也懂英文,必和许渊冲是知己。”

  翻译需要精雕细琢,是一件苦差事,十分消耗脑力和体能,有时候一坐就是大半天,甚至忘记吃饭、喝水,再站起来时腿都不会打弯了,但对于有充沛热情和深切热爱这项工作的许渊冲来说,无论多累,也是乐事一件。“翻译的时候我很愉快,如果不愉快我翻译它干嘛?”他笑着回忆,“1998年5月,德国交响乐团在北京演奏马勒的名作《大地之歌》,其中第二乐章《寒秋孤影》和第三乐章《青春》,说是‘根据中国唐诗创作’,但谁也弄不清是哪两首唐诗,因为这里面的唐诗先是被译成法语,再转译成德语,又译回中文,文字全变了。我一点点地往前推,最后找到法语译本,终于对上了原型,一首是张继的《枫桥夜泊》,一首是李白的《客中行》,你看,这多有意思啊!”

  他的翻译,源自于他对中华文化的痴迷与热爱。翻译诗词的难处在于炼字,许渊冲译诗,既要工整押韵,又要境界全出,他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但我懂得一点,我们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不能妄自菲薄,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脊梁!”他把《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译成英文传播到欧美,在他看来,“这是中国文化的胜利”。

  许渊冲说,他最爱中文的美。不仅中文的美难译,诗人的情怀更难以诠释。“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将原文直白转换,重视‘名’而轻视‘实’,注重‘形似’而忽视‘神似’,但我觉得,在不歪曲作者原意的前提下,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灵魂体现出来。”每次当灵感来临,许渊冲就会喜不自胜,按他的话说:“人生最大乐趣就是发现美、创造美。”

  他的翻译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解释说:“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具体到文学翻译,首先要客观,这是第一标准,若要达到更高境界,还要从心所欲。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小,英法德俄西等语言有90%能逐一对应,但中文和英文最多只有50%能对等,所以需要从心所欲进行二次创作。”

  荣获国际翻译最高奖

  每天坚持译莎士比亚

  和沉静、内敛类型的学者不同,许渊冲个性张扬、狂放。“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是他的人生信条,这句话就挂在他书房的墙上。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有人说许渊冲狂妄,但他觉得自己是狂而不妄,“妄”是浮夸、僭越、吹牛,许渊冲纳闷,“我实事求是,并没有吹牛,哪来的狂妄?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

  他一直扛着压力负重前行,头上顶着别人强加给他的“帽子”──“文坛遗少”“恶霸作风”“个人英雄主义”,甚至有翻译界同行称他是“提倡乱译的千古罪人”,说他“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也要看我的瓜到底甜不甜!”许渊冲一脸不屑。“他这人心直口快,把人都得罪光了。”夫人照君评价,“他就是一个直率、质朴、真情的人,有什么说什么,情绪来了,说的比自己想的还要过分。”

  翻译家赵瑞蕻批评说,许渊冲的译本加了许多不该加进去的东西;翻译家王佐良认为,许渊冲的有些译法类似鸳鸯蝴蝶派,是应该避免的。许渊冲反驳:“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要的是文学翻译,不是文字翻译。”

  《山西文学》主编、作家韩石山曾在某报发表文章批评许渊冲,题为《许渊冲的自负》。许渊冲也对答了一篇《是自负还是自信》,投到同一家报纸,却未予发表。许渊冲找到韩石山说:“要不发在你们《山西文学》上吧?”韩石山说:“好啊好啊。”两人因此成了好友,韩石山送给许渊冲一幅字:“春江万里水云旷,秋草一溪文字香。”一直挂在许渊冲家中。

  2011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许渊冲“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全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翻译家。他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翻译家,我深感荣幸。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翻译工作的认可,也表明中国文学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从事汉语、英语和法语文学的翻译对我而言一直是一种享受。我还要继续翻译,我就是喜欢翻译。”如今他已99岁,坚持每天翻译一页莎士比亚,这件事他一定要做完。

  译文对仗工整堪称绝妙

  中国文化味道跃然纸上

  中国古诗词往往意大于言,外文诗歌却是意等于言。两种诗歌风格,培养出两种思维方式的读者。“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国人看到又圆又亮的月亮,自然会想到故乡,但外国人没有这种文化背景,若是按字面意思翻译,‘向上望看到月亮,低下头想到故乡’,外国人很难感同身受。因此,在翻译时,我把月光比成水,把思乡的心情描述成沉醉在乡愁中的人。”许渊冲说。

  关于译诗,许渊冲提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加以概括,并在著作中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然后要求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能使人愉快。

  在翻译的时候,许渊冲爱问自己:译文中能否看得见无声的画,听得见无声的音乐?过去有人翻译《诗经·采薇》,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的“依依”译做softly sway(轻轻摇摆),把“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霏霏”译成fly(飞),许渊冲看了不喜欢,觉得在意境上和散文没什么区别,思来想去,灵感来了:“垂柳”的英文是weeping willow,法文是saulep leureur,都有“流泪”的意思。顺着这个突破口,他把“依依”英译为shedtear,法译为enpleurs,挥泪离别之情出来了。

  翻译《西厢记》是个大工程。这部被金圣叹称为“天地妙文”的奇书包罗了中国戏剧的各种特点:铺垫、曲笔、借代、隐喻,仅杂糅在其中的元代俚语就能把翻译家绕迷糊了。《借厢》一折中,张生描述莺莺相貌:“下面是翠裙鸳绣金莲小,上边是红袖鸾销玉笋长。”一句中两个借代──“金莲”和“玉笋”,直译过去韵味尽失。许渊冲在英文中找到同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lily-like(宛如百合)来对应“金莲”,用taper(逐渐变细)来描摹“玉笋”,真就以韵文译韵文,以特色对特色。

  许渊冲还以毛泽东的词《念奴娇·昆仑》举例:“‘而今我谓昆仑,不要再高,不要再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把昆仑山分为三截,这种情怀谁能有?这种情怀怎么译?当时找英国人翻译,就把这三个‘一截’直接翻成three parts(三个部分),这哪里美嘛!知道我是怎么翻译的吗?我把第一截翻成‘山顶’,第二截翻成‘山腰’,第三截翻成‘山脚’,这在中文里面没啥稀奇,但用英文表达就有了一层美感,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英文版《毛泽东诗词选》采用了我的译法。”在翻诗毛主席诗词“不爱红装爱武装”时,许渊冲把“红装”译为powder the face(涂脂抹粉),把“武装”译为face the powder(面对硝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红”与“武”的对应和“装”的重复。此译文对仗工整,堪称绝妙,中国文化的味道和精髓跃然纸上。 文 王建柱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 2019七夕:过好中国的“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演戏100分的京城“最文艺”保安队

  • 优势栏目

    内蒙古举办非遗年货展

  • 优势栏目

    “灯笼大王”有本“大字经”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