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鲜语汇-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中式英语”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鲜语汇

2019-12-16 15:49:19 文汇报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里的“四世同堂”算翻译难题?专家直言,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翻译题”更难更多

  集纳民间智慧的“中式英语”,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鲜语汇

  有些曾经被调侃的“中式英语”用词,如add oil(加油)、lose face(丢脸)、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后来均已“验明正身”,被收录进入了《牛津词典》等权威语言出版物。这也说明,借助互联网渠道获得快速传播,一些“神翻译”已经开始丰富着人们的语言,正成为新词的重要来源。

  上周六,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刚一结束,多道翻译考题就迅速引来围观和热议。其中,“四世同堂”和“荷花梅花牡丹”,成为今年难倒最多人的翻译题,且不出意外地刷屏社交网络。

  最近几年,每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有类似的翻译“神题”,不少考生和网友不仅“创造”出许多奇葩答案,有人还半开玩笑地称“这是在考验想象力”。

  或许,有些充满中式英语味的“神翻译”逗乐了网友。但在翻译领域,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时常成为中译英难题外,当代中国社会有很多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涌现,也会在译介和解释中遇到交流“有壁”的困扰。

  换言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翻译“神题”其实更多、更难。适当汲取民间智慧的“中式英语”,说不定就能不经意间获得让外国人“心领神会”的奇效,从而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鲜语汇。

  翻译“四世同堂”究竟难不难?

  很多考生或许还记得,今年上半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刚结束,“红灯笼”因为被有的人翻译成“red denglong”而很快被“笑”上热搜。而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四世同堂”如何翻译再次成为社交网络上热议的话题。“four people in one home”“grandfather’s father,grandfather,father and son”“three fathers no die and live together”……考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令人忍俊不禁。

  有网友盘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近年来的考题,称“简直在考验考生的想象力”。比如,曾有人把“温泉”译成“gulugulu water”,把“开水”翻译成“open water”,把“怦然心动”译成“make my heart pengpengpeng”,把“黄山”翻译成“yellow mountain”……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出现的这些翻译“神题”,命题初衷显然不是“为考而考”“难倒考生”。同济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沈骑注意到,近年来,这一外语考试时常会冒出一些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有的考生平时不注意积累,或许会觉得很难。”他以今年纳入考题的“四世同堂”一词举例。其实,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英文版早就给出过示范(The Yellow Storm),且这本书在国际上关注度颇高,因此,对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而言,“四世同堂”的翻译应该不算是一道难题。

  在一些学者看来,每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神题”引发社会关注、成为热搜话题,背后呈现的文化现象更值得思考: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代中国社会涌现的很多新事物、新现象,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就会演变为一道道“烧脑”的翻译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越来越重要,而这也是本土英语教育亟需突破的重大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四六级考试的命题具有一定的指挥棒效应,出现一些翻译神题或许是好事,对学校教学有反哺作用,引导更多学生学以致用。”沈骑说。

  一些中式“神翻译”成为日常新语汇

  在采访中,有一点让记者印象深刻:一些常年从事翻译工作的学者,不仅没有“轻视”那些逗乐大众的“中式英语”,相反,对于一些来自网络的“神翻译”,不少学者格外重视,甚至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方向。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有些曾经被调侃的“中式英语”用词,如add oil(加油)、lose face(丢脸)、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后来均已“验明正身”,被收录进入了《牛津词典》等权威语言出版物。这也说明,借助互联网渠道获得快速传播,一些“神翻译”已经开始丰富着人们的语言,正成为新词的重要来源。

  对于“中式英语”新词的产生和运用,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吴刚介绍:“中译英的基本原则主要是看翻译后实际产生的交流效果。站在中方立场看,只要能够保证翻译后不走样、忠实传递词汇本身的意思即可。”

  近年来,许多描述当下中国社会面貌的特色新词层出不穷。比如Square Dancing(广场舞)、Leading Dragon(领头龙)等,从文化、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国家、社会对外话语传播的需求与网民群体所呈现的年轻化的心态形成了同频共振——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沈骑说,为了让翻译更加精准,有时候可以借鉴英语文化中的参照物,而当对方文化中没有参考时则往往采用直译。比如,对于“中国大妈”这样的特殊现象,英语媒体就使用了“dama”这样的直接音译。

  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决定英语能力的高低

  许多在汉译英中凝结的“民间智慧”,实际上得益于网络上自发的文化传播。有学者提及,前几年,“老外沉迷中国网文”就曾引发过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很多备受追捧的中国网文,时常夹杂着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词语和表达,比如“九州”“道”“乾坤”“三界”“法术”“一炷香”等等。为了让老外快速掌握这些词的含义、实现轻松阅读,在几个网文的翻译网站上,翻译者、作者等共同构成的“产出群体”逐渐增多。

  同样,当中国热门古装电视剧《甄嬛传》被美国奈飞公司购买海外版权并播出后,原作作者也参看了多个字幕翻译版本,最后该作者认为:“最好的版本来自国内学校的大学生。”

  “这种自发的写作和传播,再次证明兴趣是语言文化最重要的切入口。”沈骑认为,语言的应用和现实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一旦有亲身的感受和兴趣,就有动力尝试翻译。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曾表示,外语翻译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母语能力,尤其是对母语文化的理解。“每个人首先是通过母语去认识世界的,外语学得再好也只是一个补充。因为母语能力会时时影响你的外语能力。”

  吴刚认为,民间偶有“神来之笔”,这是对常规译法的有效补充;而专业学者擅长归纳和提炼民间智慧。如果这两方面力量加强协作,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会更加通畅。(记者 储舒婷)

编辑:高爽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 2019七夕:过好中国的“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中国彩灯点亮法国塞纳古堡

    首届“塞纳古堡彩灯嘉年华”活动日前在法国谢尔河畔塞勒市的塞纳古堡开幕,39组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的自贡彩灯为有着千年历史的塞纳古堡披上了别样的节日盛装。

  • 定州缂丝:指尖上的千年瑰丽

    定州缂丝是一种以蚕丝为原料,采用“通经断纬”技法织成的双面平纹织物,工艺繁杂,经得起摸、擦、揉、搓、洗,有着“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之誉,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银川第五届秦腔节《狸猫换太子》演出落幕

    本届银川秦腔节以“梅花秦韵·绽放湖城”为主题,邀请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为戏迷奉献多台好戏。演出将持续到12月14日。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度假不忘读书

  • 优势栏目

    从热血年代来,到年轻人中去

  • 优势栏目

    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