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萨尔·艾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书写-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塞萨尔·艾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书写

2019-11-22 08:37:34 中国文化报

  比起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掀起的阅读狂潮,较之晚出生22年的拉美作家塞萨尔·艾拉可能大多数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然而,他在国际上饱受赞誉,近年来已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近来,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塞萨尔·艾拉系列作品,并举办“追野兔的人”分享会,邀请该系列作品的翻译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德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副教授范晔,小说家、翻译家孔亚雷,共同解读塞萨尔·艾拉的创作人生,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艾拉以及拉美文学。

  说到阿根廷作家,中国读者可能最为熟知的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上世纪80年代,博尔赫斯作品被引入中国,他杂糅了极端派、先锋派、超现实主义、幻想文学、神秘主义、玄学派、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重风格的创作,震撼了中国读者的阅读神经。而被称为“博尔赫斯继承人”的艾拉,在承继阿根廷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传统方面渗入了自己关于文学和时代的思考,凝聚起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故事中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可谓艾拉文学创作的一大特点。很多人将这种风格归结为艾拉过人的想象力,而赵德明认为,这种故事风格的形成,也一定是与阿根廷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的。“由于拉美曾处在殖民统治之下,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文化都在这里交汇。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拉美作家。”赵德明认为,这一历史背景让塞萨尔·艾拉以及其他拉美作家的文学更具开放性,他们的作品在文学的幻想性之外,具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

  “另一方面,当代的拉美作家对于欧美的文化教育、文学思潮很熟悉,从老一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到博尔赫斯以至艾拉,都留学欧美,了解世界最新的文学潮流,并一直思考、探寻拉美文学的定位,因而勾画出了与众不同的拉美文学图景。”赵德明说。

  艾拉在大学中曾广泛接触欧美先锋派文学和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主义思潮。而先锋派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和欣赏习惯,主张独创性、反叛性、不可重复性等原则。在思想内容方面,先锋派作家讲究直面人生,探求当代人的生存困境,表现作者的觉醒意识和身处边缘的孤独感。这在艾拉作品《女俘爱玛》《野兔》中有所体现。

  《女俘爱玛》《野兔》是艾拉的早期作品,主要取材于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野兔》讲述了主人公为追寻传说中的野兔,进入奇境并经历的神奇旅程。艾拉把印第安人各部落的矛盾冲突处理成了“家族大团圆”,把大草原描写成美丽、富饶、适合人类居住的乐园,这与19世纪作家、阿根廷总理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对大草原和印第安人的认识大相径庭。

  《女俘爱玛》讲述了主人公爱玛带着孩子在陌生的大草原上游走,不断寻找着对抗世界的方式和生活的希望。这显然也与19世纪阿根廷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的长诗《女俘》是唱反调的,长诗中的女俘是个被凌辱、欺压、伤害的女性,艾拉笔下的女俘却是个在困境中努力奋斗的女子。赵德明说:“《女俘爱玛》题材新颖,平淡之处蕴含深意,于无声处听惊雷,会让人联想到民族文化、人与自然、社会压迫、励志图强、个人幸福等内容,让我们大开眼界。”

  文学作品是读者领略异域文明的绝佳方式,但对作者而言,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更能激发文学创作的生命力。在赵德明看来,这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拉美文学上世纪80年代爆炸式发展。“拉美文学作家这种积极融入世界文学语境同时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创作方式,对于当今的中国作家有借鉴意义。”赵德明说。

  事实上,中国上世纪80年代乃至其后的作家,很多受到拉美文学的影响。翻译过艾拉短篇小说集《音乐大脑》的作家孔亚雷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感叹,开阔的胸怀和视野对于作家成长至关重要,尤其在创作之初。(记者 秦丹华)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 2019七夕:过好中国的“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 优势栏目

    青海玉树:匠心传承芒擦藏刀

  • 优势栏目

    对待老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再利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