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圣地”良渚:“玉”见千年-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文明圣地”良渚:“玉”见千年

2019-07-06 15:51:35 中国新闻网

  图为良渚博物院内景。 张煜欢 摄

  中新网杭州7月6日电(张煜欢 翁娴)玉璧、玉琮、玉钺……在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博物院内,穿越历史的良渚玉器静默陈列,诉说着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而在距博物院数百米外良渚新城的梦栖小镇里,一根四面刻画着良渚神徽的玉柱状大理石矗立在设计产业园中央,与周围的文创企业相得益彰。如今,与玉相关的元素在良渚新城四处可见。

  图为良渚博物院内展示的良渚玉器。 张煜欢 摄

  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观察令人瞩目的良渚,“玉”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切口。古老的良渚玉器绵亘千年,成为这片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土地的最深厚文化底蕴;先人治玉传承下来的创新与原创精神,如今涌动在良渚人的血液里,释放为当代当地最活力的一面;玉象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生机勃勃地滋养着良渚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纹饰精雕 良渚玉器达史前治玉水平高峰

  走进良渚博物院正门,面前的照壁中央展示着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琮、璧、钺。以“玉魂国魄”为主题的第三展厅内,鸡骨白色的玉器安放在展览柜中,在整个展厅宫殿般的神圣氛围中,静默地诉说着遥远而厚重的历史。

  图为“大屋顶”中的晓书馆。 张煜欢 摄

  “良渚玉器的制作技艺高超,达到了中国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良渚博物院讲解志愿者向游客介绍,良渚玉器纹饰雕刻精细,其中以微雕最令人惊叹。

  以良渚古城遗址城址区内的反山遗址为例,出土的玉、石、陶等1200余件珍贵文物中,玉器占90%以上,其出土的玉琮上神徽经数倍放大后纹路依然清晰可辩,在一毫米宽度内刻画五道互不重叠的线条,即使在今天也很难做到。

  “良渚玉器的细节是中国以外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在2017年世界考古论坛上,英国考古学专家杰西卡·罗森亦难掩第一次看到良渚玉器的兴奋。

  在良渚博物院副院长周黎明看来,良渚玉器不仅反映了当时超高的治玉水平,还见证了良渚王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统一信仰。

  “在博物院的第三展厅,玉器按照王族、贵族、平民用玉的差别进行展示,直观凸显了良渚社会的阶层分化。”周黎明说,“良渚玉器是良渚文明的突出展现。”

  切磋琢磨 原创玉文化滋养本土文创企业

  杭州城北,距良渚古城遗址不远,便是如今的良渚新城。其是当地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主战场,也是杭州文创产业高地。

  图为良渚文化村内的原创珠宝设计公司。 张煜欢 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良渚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江旻这样形容良渚先民制作玉器的过程。在她看来,传承至今的玉文化为良渚发展文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7年前被良渚玉文化吸引的刘忠山,如今在聚焦设计的梦栖小镇有着一间玉雕工作室。最近他正带着团队用现代的审美和方式重新制作五千年前的玉琮与玉璧。

  “对玉的传承,我们要有现代的方式来展现时代感。”刘忠山选择以唱片的形式还原玉璧背后良渚社会的繁荣,以灯光的形式展示玉琮的神圣与通灵,“对于玉文化,我想把它真正的内在思想内容逐渐挖掘出来。”

  不仅如此,先人治玉的坚韧与原创精神也影响着良渚的文创企业。

  在良渚文化村,曼文设计公司的创始人王春刚展示了一款原创设计的笔:笔整体以玉锥为造型,又融合了玉琮和良渚神徽元素;笔上的单个小配件还可以拆解下来作首饰佩戴。

  “先人磨玉真的太厉害了!”王春刚说,“做设计也要不忘初心,用最简单的思想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方能成为专家,这与治玉也是共通的。”

  交流融合 良渚文化联合体展现新活力

  玉文化与治玉精神传承至今,而玉象征的含义,也为良渚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图为良渚文化衍生文创产品。 张煜欢 摄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2013年,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参观了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后说。

  跨越千年,在当下的良渚,文化在更广阔的意义上融合交流,生生不息地润养着这片古老大地。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有一个亲切的名字,“大屋顶”。这一名称来自于设计者安藤忠雄的理念——“大屋顶下,孩子们的对话场所。”如今,大屋顶已经成为多元化的文化空间,不仅有高晓松担任馆长的公益图书馆“晓书馆”,还有各类艺术展和艺术沙龙,成为文化名人聚集的文化地标。

  文化发展也带来一股内生的力量,将良渚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乐于参加小镇的公共活动。”“邻居见面主动问好。”……26条《村民公约》由良渚文化村村民自发组织讨论而定。“镌刻为镜,人人自律,日行成风。福祉和谐社区、美丽家园。”在公约的开头,全村人这样承诺。

  博物院里的良渚玉器跨越五千年时空,与当下对话;传承至今的玉文化与治玉精神,源源不断地厚植着良渚土地。“玉”见千年,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蓬勃而积极地焕发新活力。

编辑:高爽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浙江德清:马吉林的手艺坚守

    7月4日,马吉林在德清县新市镇自己的竹编店铺制作竹编。 今年74岁的马吉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马氏竹编技艺传承人,他10岁开始跟随父亲马孝泉学做竹编,15岁随父亲走南闯北做手艺。

  • 山西交城:母女传承古老堆绫技艺

    7月4日,在位于交城县天宁镇的展厅内,解爱英和张姣丽(右)在查看制作完成的堆绫工艺品。将绫罗绸缎通过艺术手段堆绣,形成具有软体浮雕效果的工艺品,这就是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的传统堆绫艺术。

  • 青海藏乡盛装赛马 传承百年华锐文化

    7月3日至4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松多藏族乡一年一度的传统赛马会如期举行,吸引了众多群众和游客,这一传承了百年的藏乡赛马会成为了各族群众欢聚一堂,促进当地文化交流及经济贸易的盛大节日。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明清老街的“回响”

  • 优势栏目

    云南纪录片《戏影人生》获俄罗斯塞瓦斯托波尔“共同胜利”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 优势栏目

    甘肃古浪青年教师剪纸二十载 “刻剪”本土文化推介家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