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理想的女性妆容-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理想的女性妆容

2018-11-18 09:09:55 文汇报

  ◆唐张萱《捣练图》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新疆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代仕女图

  ◆清郎世宁《心写治平图》(局部)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唐代公主扮相

  看似时髦的“咬唇妆”为什么会出现在乾隆的后宫妃子身上?是否真的有嫔妃像《延禧攻略》中的高贵妃那样,用厚重的眼妆增强自己的凌厉气势?古代女性、尤其是后宫女性的妆容造型,究竟与今天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区别?最近,随着几部古装剧的热播,剧中人物的妆容引发了观众的不少讨论。

  众多的出土资料和文献可以证明,中国女性很早便开始化妆了。山东章丘女郎山齐墓出土的乐舞陶俑,面部均明显施加红彩;而《楚辞·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形容,可见粉底、眉妆在战国时业已出现。从此至今,中国女性从未停止过对自己容颜的后天塑造。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漫长的中国女性化妆史做了很好的总结:“然予所谓修饰二字,无论妍媸美恶,均不可少……即有十分人材者,岂一分妆饰皆可不用乎?曰:不能也。”足见化妆对于古代女性来说的普遍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这种行为是如何嵌入在男性对女性的凝视与要求中的。要打造一个完美的妆容,赢得夫君、君王甚或是广泛意义上的来自异性的瞩目与垂青,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不少古代人物画中,画家都记录了不同时代女性妆容的特点与转变;又因为中国古代画家的身份绝大多数是男性,它们同时亦反应出了男性视角下女性妆容之美的理想范式。

  “冰肌雪肤”,似乎历来是中国女性对于皮肤质地的最高追求

  在明代画家仇英的《人物故事图册》中的《吹箫引凤图》一帧中,传说中的秦穆公之女弄玉正于高台之上吹箫,其肤色雪白,明显比身边的丈夫萧史要白好几个色号

  古代化妆品的种类、原料与现代化妆品当然大相径庭,尽管如此,就所要装饰的部位这一点上却有颇多相似之处。在明代画家仇英的《人物故事图册》中的《吹箫引凤图》一帧中,传说中的秦穆公之女弄玉正于高台之上吹箫,其肤色雪白,明显比身边的丈夫萧史要白好几个色号。“冰肌雪肤”,似乎历来是中国女性对于皮肤质地的最高追求,直到今天,“白”仍然排在“白富美”三字之首,用来简单粗暴地形容一个外在和经济条件上显见出众的女性。事实上,弄玉正被指认为古代粉底的发明者之一。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萧史,为烧水银作粉以涂,亦名飞雪丹”,认为弄玉发明了最早的妆粉“飞雪丹”。排在可能的发明者行列中的还有黄帝、禹、纣等人,虽不足取信,但亦侧面证明了妆粉使用时间之早。

  古代妆粉依原材料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两种:一为米粉,一为铅粉。所谓米粉,便是将粱米或粟米经过淘洗、发酵、研磨、曝晒等过程制成的一类妆粉,虽然天然无害,惜之与皮肤的结合度较差,容易脱妆,同时白度不够,原料还容易粘结。而随着炼丹术在汉代逐渐走向成熟,铅粉被作为一种新的替代品走入了女性的妆奁之中。铅粉是将铅醋化为粉后调和豆粉和蛤粉制成的,虽然上妆效果上佳,但铅毕竟是重金属,长时间在皮肤上使用竟“能使本色转青”(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五金》卷十四),古人为了求一时之美也真可谓不惜命了。由于纯铅粉毒性较大,成本也较为高昂,所以人们往往将铅粉与其他天然材料的粉类混合使用,以降低其毒害作用,更向其中添入茉莉花、落葵、玉簪花等材料,以增其效,更益其芬芳。今天,我们往往以“洗尽铅华”一词形容人繁华落尽,重返真淳,“铅华”最早便是指女性脸上的妆粉。曹植名篇《洛神赋》中对洛神容颜之美有这样的形容:“芳泽无加,铅华弗御。”铅华本是用来修容增白的,而洛神竟清艳至无需铅华,可知果然是天人之姿。唐代郑史有《赠妓行云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著又鹅黄。”诗中特意强调是薄妆而非厚涂,似乎旁证了中国男性对女性淡妆的喜爱早在那时就已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中国古代女性通常不用深色眼影,对眉妆却素来极为重视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名画《唐人宫乐图》中,吹筚篥、弹琵琶的两位仕女分别画着却月眉与八字眉两种不同的眉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不同妆容并存的状态

  眼部的眼影、眼线和睫毛是现代妆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并不是中国古代女性关注的重点。总体来说,东亚人面部较为平阔,眼窝没有深度凹陷,故古代女性一般不会以深色眼影对眼睛周围加以装饰,也并不以“五官立体”为美。

  但中国古代对眉妆却素来极为重视。《诗经·卫风·硕人》中有关古代美女的经典描述中,便有“螓首蛾眉”的形容,可见细长的眉型是当时美女的标准之一。到了唐朝,女性的眉妆造型更是花样迭出,形态殊异。既有“狼藉画眉阔”(杜甫《北征》)的阔眉,有“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细长眉,亦有名目旖旎,引人遐想的各类眉型,如远山眉(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宛转双娥远山色”)桂叶眉(江采萍《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描”)等等。在新疆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代仕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女性缤纷、夸张的眉型,无不展现出她们强健自信的精神风貌。

  她们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来自男性的凝视和“为悦己者容”的束缚,以愉悦自己为目的而化妆。中唐时期,便曾经流行过一些与传统审美相左的眉型与妆容。大诗人白居易在不止一首诗中记录了他对这种“时世妆”的反感,例如他在《时世妆》中写道:“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黑色唇,八字眉,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颇为惊世骇俗的前卫妆容,无怪乎白居易认为美丑颠倒,难以接受。他的看法应能够代表当时士大夫阶层相当一部分人的评价,但这种妆容却依旧在元和年间风靡一时,可见与后世相比,唐代女性在塑造理想外貌时所拥有的自由度之大。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正如如今的时尚千姿百态、百花齐放一样,古代也同样存在不同眉型在同一时间内并存的现象。盛唐诗人李白(701年-762年)在《越女词五首》中写下:“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的诗句,赞美女子弯如新月的纤眉,而晚唐杜牧(803年-约852年)在《闺情》诗中仍旧描绘着“娟娟却月眉”的样子,可见“却月眉”或其近似类型的、弯如新月的娟秀眉型风格在很长的时间段内都盛行不衰,与其他的流行眉型共存于世。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名画《唐人宫乐图》中,吹筚篥、弹琵琶的两位仕女分别画着却月眉与八字眉两种不同的眉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不同妆容并存的状态。因此,某个特定时代的图像不可作为其时唯一流行的眉型标准,只能作为一种风格的参照。

  宋代以降,女性的眉妆无复唐代时候的夸张多变,总体以柳叶形的细长眉型为主,直到清代依然如是。至此,对眉型审美逐渐固化,眉型风格也渐趋同一。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候鸟来的季节

    地处江西北部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丰富的湿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越冬候鸟的“最爱”。

  • 河北石家庄:传统戏曲进校园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主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华南大街小学,通过专业戏曲演员的传统曲目展演、交流互动、戏曲知识讲解等内容,使学生“乐在戏中”,零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 吴为山就任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

    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就任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仪式14日在巴黎举行。仪式上,吴为山接过就职任书,正式成为继著名画家吴冠中之后就任该院通讯院士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文莱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反响热烈

  • 优势栏目

    “柏林圣诞花园”灯光秀开幕

  • 优势栏目

    西安街头现200米“Q版”唐仕女彩绘墙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