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系列电视纪录片《掌上的功夫》解说词-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非遗系列电视纪录片《掌上的功夫》解说词

2018-11-16 08:57:48 青海日报

  本版文图均由西宁广播电视台提供

  清晨,一轮朝阳喷薄升起,惊飞的宿鸟穿林而出,啁啾欢唱,沉睡的世界从昨夜的梦中苏醒,空气中传来叮当作响的敲击声。阳光和炉火映照着一张古铜色面庞,苍劲有力的手臂随着铿锵的节奏上下摆动,一团火焰在眼眸中飞舞跳荡,定格成一尊劳作者的生动造像。

  李生清是青海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掌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这门传家手艺由祖父那一辈开创奠定。上世纪初,血气方刚的祖父李纳为了养家糊口,分担家庭的生活重担,向身为铁匠的岳父拜师学艺,专心学习打铁技艺,希望学得一技之长,可以有个兴家立业的傍生绝活。二十出头学成后自立门户,开了一家铁匠铺,专门打造马蹄铁、马掌钉、镰刀、斧头等日常生产生活铁器用品。祖父病故后,这份手艺和家业传给了儿子李元德,也就是李生清的父亲。父亲为了精益求精,让打铁技艺更加进步成熟,特拜地方名师肖马有、丁俩目门下学习深造,出师后全心投入李氏马掌制作工艺的技术研发,并带领三个儿子努力将家传手艺发扬光大,不断拓宽生产和销路,和周边商户密切合作,逐渐声名鹊起,广泛赢得业内信誉和用户认可,被西纳川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耳朵儿铁匠。

  【同期声】(李生清) 谈父亲外号的由来和含义,如何为兄弟几个亲手传授技艺,带着他们四处揽活做工,经受了怎样的艰辛困苦。

  说到马掌,年轻一辈的脑海中几乎鲜有清晰的概念认知。因为它的承载体——马已经离我们现代生活越来越远。它属于古老游牧文化的图腾符号,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工具。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演进中,马的角色和使命被更多地捆绑在雄图王霸的杀伐争战中。凡有攻城略地或兵临城下的战争桥段,我们总会注意到一个非常霸气的词频繁出现在史册上——铁蹄。这是马掌被中国历史所赋予的特有的文化称谓,诗意而铁血,令人血脉贲张又不寒而栗,因为它往往代表着征服和屠戮。当穿越历史的烽火云烟,在今天喧嚣浮躁的时代,它的铿然足音又会留下怎样的回响?

  【同期声】(文化民俗学者或业内专家) 谈马蹄铁的前世今生和功效作用,以及马掌制造业在河湟地区的发展流脉和生产状况。

  马是奇蹄动物,马蹄基本由两层构成,和地面接触的一层大约有2-3厘米厚的坚硬角质,上面一层是活体角质。由于在奔走行进中,经常受到地面摩擦和积水腐蚀,角质层很容易磨损脱落。因此,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人们学会了打制和使用马蹄铁保护马蹄,延缓磨损,让马蹄更加坚实有力地抓牢地面,无论是骑乘和驾车都能行动自如。马掌大致分为走马掌、牧马掌和耕马掌,针对马骡驴等牲畜的身体特性,均有不同重量和规格的制作要求。其中,走马掌的重量和尺寸最大,达到1600克重、4到5公分宽。李氏马掌还分为七眼掌、六眼掌、四眼掌等不同款式。

  【同期声】(李生清) 谈李氏马掌的制作技术、工艺流程和产品特色。

  马掌也被称作马蹄铁,传统上采用常见的低碳钢材料。随着时代进步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如今更多混入铁和铝合金等不同材质。李氏马掌主要取材于国标钢筋,经炉火高温煅烧、淬火沾水,然后锻打铸造而成,尤其讲求10火120锤的传统工艺标准。整个马掌制作过程需要百倍的心血投入,火候分寸的拿捏恰到好处,淬炼锻打一气呵成,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所有努力只能换来一副废掌。使用废掌会给马儿带来不适,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正因为独特的工艺技术和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李氏马掌过硬的品牌信誉让用户非常信赖。青海解放后,父亲还带着他们兄弟三个,为驻扎在上五庄的解放军骑兵团打造马掌、掌钉和借马掌。

  【同期声】(李生清) 谈六十多年前为解放军打造马掌的珍贵记忆和内心感触。

  百年基业,三代传承。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民间底层的工匠手艺人,李氏一家饱受创业传艺的辛酸荣辱,也见证了新旧时代的变迁带给这个行业的盛衰沉浮。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影响和多元文化渗透下,马掌的存在意义和生产价值似乎已不合时宜,渐渐被时代冷落和摒弃。而李氏马掌复杂的工艺流程和严格的技术标准,也让年轻一代的学徒们望而却步,更多的人耐不住枯燥和寂寞,往往半途而废。再加上传统民间手艺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古老方式,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保守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技艺水平的提高和行业可持续发展。随着老一辈匠人相继离世,人才凋零,青黄不接,致使马掌制作技艺面临人亡艺绝、濒临失传的生存困境。

  【同期声】(李生清) 谈目前的行业状况和传承困难,表达内心的困惑和担忧。

  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影响,也让固有的传承体系名存实亡。纵然这一代师傅人在艺在,但要找到可以放心托付衣钵的传人弟子,也是难乎其难。即便是李师傅的亲生子女,对传承三代的家族手艺也似乎了无兴趣。年逾花甲的李师傅膝下有一男三女四个孩子,女孩自然跟烟熏火燎的打铁活儿天生无缘,唯一的儿子心高气盛,嫌钉马掌又脏又累,赚不来钱又没有任何前途,还不如另谋发展。目前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开了家老严烤羊肉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已步入正轨。虽然和李师傅的期望稍有不符,也总算是跟炉火沾了点边,老人家在无奈中又多了些欣慰和自豪。

  【同期声】(李生清) 谈儿子对继承家业的抵触和拒绝,对儿子的选择所给予的态度和评价,以及对这门家传手艺的发展期望。

  所幸的是,在阔野雄风的青藏高原上,马蹄的足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细腻而失去原始的粗犷,马匹的传统功用在农牧民生产生活中依然无可替代。尤其近年来草原上各种文娱活动和马术赛事越来越多,马掌的生产销售大有市场潜力。李生清多次踏足果洛、海南、海西等草原牧区,积极寻求销路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深受当地各族同胞的喜爱和认可。这回,他特地带了一批制作好的马掌,西去德令哈销售并挂掌,同时借机探望一下许久未见的儿子。

  【同期声】 李生清的言谈感悟,以及和儿子晤面时的交流沟通。

  和儿子短暂见面,让李生清老人激动而宽慰。亲情的感动和柔情,瞬间软化了内心的固执。对于下一代人的事业选择和梦想追求,李生清无可厚非也无法左右,就像鲁迅当年对发小的后代那份殷殷期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然而,念旧怀旧的深厚情愫,让他始终纠结于古老技艺的生死存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留和延续,不但需要信念与情怀的执着坚守,还得仰赖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推助,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不断开拓新的产业市场和生存前景。如今,物是人非,辉煌不再,骏马的身姿绝尘而去,遥远的蹄音渐行渐远。李生清独坐小屋,静心凝神,继续在钢铁和炉焰中锻造着掌上功夫,完成先辈的期许和厚望。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用艺术之美将身体之美展现到极致 “太阳王”重现芭蕾舞台

  • 优势栏目

    刘野在荣宅“寓言叙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