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我的灵魂跟天津是相通的 -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冯骥才:我的灵魂跟天津是相通的

2018-08-30 10:12:07 天津日报

  第一次见到巴金先生

  与冰心老太太聊天

  陪方纪去看望孙犁(左一)

  在天津窑洼炮台附近发现一块古碑

  冯骥才

  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印 象

  人生不源于兴趣

  而是命运的驱使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8月11日公布,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获短篇小说奖。很多人问起冯骥才有什么感受,他说:“有一种重新找到读者的感觉。”采访当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客厅里,冯骥才先生仍然强调了这种感受:“对于我来说,找到读者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写作是跟读者说话,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文字。读者的反应就是给你的反馈。”在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述说中,冯骥才先生由始至终都呈现出一位扎根天津,放眼世界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与现实担当。

  冯骥才年轻时经历十分丰富,他曾跟溥佐先生学画,在天津篮球队打过一年多篮球,当过工厂工人和业务员。他的写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我相信真正的文学都不源于兴趣,而是来自命运的驱使。”那时候他写了十万字甚至更多,没有一篇发表过,然而却成为他此后步入文学最重要的一步。

  生于天津,自然而然开始写天津。处女作是与李定兴合作的《义和拳》,茅盾先生为这本书题写了书名,冯骥才还是“文革”后第一位拿到稿酬的作家。随后是独自创作的《神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以《铺花的歧路》《雾中人》等作品成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曾回忆:“那期间每出版一本带着油墨芳香的新作,都带给自己一种新的振奋与激励。每一篇作品出来,都会收到数百上千封读者来信,有的信打开时沙沙作响,是读者写信时泪水滴在上面所致。”其后冯骥才的小说创作裂变成两个方向,一是沿着“伤痕文学”走向更深的社会与历史的反思,二是以《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为主的实验小说,包括《神鞭》《三寸金莲》等。

  上世纪90年代,新时期文学已告终结,冯骥才一度回归绘画,在画坛以“新文人画”的姿态出现,到各地办画展,却无意中得知大江南北的历史文化遗存正在受到极大冲击。在上海美术馆办画展期间,他随几位好友造访周庄,听说当年柳亚子进行南社活动的小房子──迷楼很快要拆了,当即决定卖掉展出的作品《落日故人情》,用来拯救迷楼。这是他第一次为文化抢救卖画。

  1994年到1995年,天津老城拆除,无奈之下冯骥才组织摄影家、历史学者实地拍摄、考察,出版《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画册,为老天津人留下了最后的念想。继而又对旧租界和老城之外本土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文化调查。

  新世纪初,冯骥才发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也开始对濒临消失的古村落进行抢救与保护。工作重心转移,小说创作基本停止,非小说类的文学写作却坚持下来。他解释说:“一方面是从田野抢救中得来的心灵感受,无法转化为小说,便以散文的形式出现;一方面是海外的文化游记,也让我非常痴迷。在新世纪,我的笔更多用于为保护濒危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呼吁,也采写了大量文化档案。”

  2001年,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在天津大学成立,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化遗产抢救的学术支撑与人才基地。研究院大楼建成于2005年,由周恺设计,这位现代建筑大师有些顾虑,他的设计是否能契合冯骥才的传统人文格调,冯骥才让他放心,“越现代越好,将来我会在屋子里放好多古代的艺术品。”大楼盖好以后,桌椅板凳都没有,有人送来两个马槽,冯骥才把盖子拆掉,铺几个垫子摆在那儿。正好余秋雨来天津看他,两个人坐在马槽上,拍了一张合影。冯骥才把小白楼“大树画馆”里的艺术品全搬了进来,屋里屋外、楼上楼下每个角落都变得满满当当,又把自己的藏书也搬过来,建了一个图书馆,因为在他看来,常常与艺术品和书籍亲近的人,气质也会受影响,这对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

  尽管已年逾七旬,但冯骥才给人的感觉仍是“年富力强”。他始终保持勤奋的思维状态,不停地思考一些问题。“我们这个研究院有四个教研室──文学研究室、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我们吸收了理工科大学的教育方法,建立工作基地,老师带着学生做文化调查,做研究,做数据库,我安排好时间,跟不同的研究生谈一些问题,所以只要在天津,我每天都来学院。”

  最近两三年,冯骥才终于回归文学,开始写小说和非虚构文学。“随着年纪增大,下田野的时间少了,在书斋里的时间多了,才重新把小说拾起来。《俗世奇人》正是我返回文学后的第一本小说集。”他始终认为,“文学来自命运的驱使”,现在,他又回到了文学中。

1 2 3 4 5 共5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延禧宫

    一部清宫剧《延禧攻略》的热播,带火了线下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景点。

  • 2018爱在七夕

    总会有人问,爱情是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执着追求?是相互依托的幸福?还是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 末伏将至,秋天是不是不远了?

    随着立秋的到来,今年的三伏天已然过半,但天气的酷热却并未因立秋的来临有所缓解。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小三峡鱼头湾初秋美如画

    鱼头湾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流域的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滴翠峡,因形似鲢鱼头而得名。初秋时节,鱼头湾一带漫江碧透、景色如画。

  •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

    在意大利威尼斯,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获得者、英国女演员瓦妮莎·雷德格瑞夫亮相开幕式红毯。 当日,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开幕。

  • 秦岭乡村里的涂鸦艺术节

    “中国·商洛(洛南)第二届国际涂鸦大赛”启动,来自国内外的44名涂鸦创作者齐聚洛南县玫瑰小镇,在村民的住房墙壁上绘制涂鸦作品,以涂鸦艺术带动当地旅游发展。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红原:文旅融合为边远藏区发展破题

  • 优势栏目

    写历史的人步入历史 缅怀当代著名作家凌力二三事

  • 优势栏目

    虞顺祥:讲拉丁文的小熊维尼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