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睛的名义-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以眼睛的名义

2018-08-27 07:41:06 中工网-《工人日报》

  收到一个微信联系人的群发信息:视力因为手机而急剧下降,准备弃用微信。

  “真有勇气啊!”我心想。

  抬头看一眼周遭的人们,无不盯着一块发光的小小屏幕。那块具有魔力的屏幕,犹如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黑洞,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入,吸入,吸入……

  没办法,谁叫手机那么好用呢!打电话,发微信,玩游戏……越来越智能的手机正在接近无所不能,它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伟大导致依赖,好用产生沉迷。

  那几十个微信工作群里,随时都有人说话。踏实上进的好员工当然要保持关注,领导说不定啥时候就发了一个通知,还可能是那种先到先得的好机会,要是一个不小心错过那可就亏大了。而最令人不解的是,总有一些人在微信群时时发言、在朋友圈不断刷屏,他们好像永远在线。

  自从给我爸我妈升级了手机,他们就增加了几项新的娱乐:手机K歌、转发各种短视频、斗地主赚豆豆……眼看着新晋网瘾爸妈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就对他们的颈椎、手腕和眼睛心生担忧。“少看点手机啊!”我有时会如此提醒,就跟他们以前提醒我“少看点电脑啊”一模一样。然而,他们的回应和我以前也别无二致:“我看得很少啊。”我只得无奈摊手,感觉时光已经倒置。

  我不仅担心自家爸妈,我还担心别人家小孩。一次旅行途中,同车的一对年轻小夫妻拿出手机给一岁多的女儿看《小猪佩奇》,原本闹腾的孩子立马安静下来。坐车时我看久了手机都感觉晕,也不知道这个小朋友晕不晕。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里的这幅画面,用于今天人手一机的情景,恐怕也是合适的。

  手机好用又好玩,同时也能制造空虚。玩了一天手机,却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干。在人生的诸多意义里面,“玩手机”好像不能算作一种意义。

  据说未来的手机会有更多的防沉迷设置,靠手机来防止沉迷手机,听起来就很魔幻。那靠什么比较靠谱呢?我要说的是那个传统美德:自律。马克思都说了,内因是第一位的。自律是手段,动力是什么呢?我总共就认识两个停用微信(约等于少用手机)的人,他们正好由两种动力驱使。

  两年前,我就认识一个停用微信的酷女孩。她装了个监测手机使用时间的APP,发现一天要花5个小时在手机上,而且基本都是花在微信上。她是个特别忙的创业者,两个微信号都加满了人,有一万个微信好友,每天都有许多人不分昼夜地找她。光是筛选哪些信息需要回复就要1个小时,回复信息则最少要4个小时。她说,出于社交礼仪,聊微信总是免不了多加几句寒暄,量太多就变成“礼貌性地浪费彼此的时间”,而用微信沟通工作效率低下,本来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一到微信上就会来回拉扯很久都搞不定。

  放弃一种几乎为全体人民通用的社交工具,要么不需要,要么不在乎,总之很潇洒。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这种做法就显得遥不可及了。

  开头提到的准备弃用微信的人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想必也是个大忙人,但是他的理由是视力因手机急剧下降。我觉得这个理由真是太好了!温柔又有力,且无可辩驳。

  作为一个小学三年级就戴眼镜的资深近视眼,我对近视这件事深恶痛绝。据我妈说,我的眼睛是看电视看坏的,这让人尤其生气。如果是用功看书看坏的,戴个眼镜还能堂而皇之地装斯文,也不至于这么后悔了。

  看电视、看电脑、看手机,我们这几代人,总有一种把眼睛搞坏的方法,几乎人手一副的眼镜也早就跟“文化人”一点儿都不沾边了。我国近视率太高了,这并不正常。每当看到一丁点大的小不点抱着平板电脑或手机,我都感到“心好痛”……

  哎,我看手机又看得眼睛酸胀了,忍不住展开了可怕的想象:要是忽然看不见了可怎么办?!人看不见了,书也看不见了,这世界的五彩斑斓都消失了……真是想想都令人窒息。还是从现在开始少看点手机吧,毕竟,我爱我的眼睛,我要保护它。(吴丽蓉)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2018爱在七夕

    总会有人问,爱情是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执着追求?是相互依托的幸福?还是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 末伏将至,秋天是不是不远了?

    随着立秋的到来,今年的三伏天已然过半,但天气的酷热却并未因立秋的来临有所缓解。

  • 聚焦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天,全国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在京启动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在京启动中工网北京8月24日电(记者王瑜)8月23日,“崇德尚艺 做有信仰 有情怀 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在北京中国文艺家之家启动。图为宣讲会现场。中国文艺网供图

  • 中国古代书院何以立稳脚跟?

    民间书院源于读书人个人的书斋。书院的另一个源头在官府的丽正、集贤书院,由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机构脱胎而来,设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

  • 古籍捐赠图书馆是一件书香雅事

    8月6日,湖北省图书馆收到了武汉市民徐嘉女士送来的一套几代人珍藏的古籍。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红原:文旅融合为边远藏区发展破题

  • 优势栏目

    写历史的人步入历史 缅怀当代著名作家凌力二三事

  • 优势栏目

    虞顺祥:讲拉丁文的小熊维尼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