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飞宇给予主创充分自由:改编像嫁女儿,作者就该放手-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作者毕飞宇给予主创充分自由:改编像嫁女儿,作者就该放手

2018-06-23 09:08:06 北京日报

  话剧《男人还剩下什么》正在排练,原著作者毕飞宇前来探班。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牛春梅

  根据毕飞宇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话剧《男人还剩下什么》眼下正在大道戏剧谷紧锣密鼓地排练,即将于7月4日至8日在隆福剧场首演。心急的毕飞宇最近专门从南京赶过来探班,排练厅里他脱了鞋坐在边上,认真地观看已经看过一遍的片段,像是在端详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台上两个准备在七天后离婚的年轻人,为了圆男方故去父亲的梦想,开启了一段离婚前的旅行……这个故事其实与毕飞宇原著有一定的距离。小说原著是一对夫妻在婚姻里的相互折磨,妻子有点儿精神洁癖,因为看到丈夫和初恋情人的一次拥抱就怒火中烧而离婚,甚至拿孩子当作伤害对方的武器。而话剧版将时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搬到了当下,女主角则是原著中那对夫妻的女儿,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痕,她在寻求爱与温暖的路上也是伤痕累累……

  每一个作家都像珍视自己的孩子一样珍视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对于自己作品的改编。但面对编剧和璐璐这番大刀阔斧的修改,毕飞宇却说:“我要为这个戏点赞!”

  他坦言:“这个戏改成这样,远远出乎我的意料,我所写的我们这代人,在这个戏里只剩下了影子,是精神性的东西。”他非常理解这种改编,“原著只是一个短篇小说,不能支撑起一部戏,顶多能改成一个小品。现在和璐璐的处理特别有意思,我没有见过这样的改编,她把一代人的故事变成了两代人的故事,从一代人的情感模式变成两代人的情感模式,戏丰富多了,也让我在小说里的隐喻落了地。”

  毕飞宇也非常认可这个戏对情感变革的关注,“人们都在说过去四十年中国变化大,大家都看得见物质层面的变化,但精神层面上有没有变、变得幅度如何、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这里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大概正因如此,他看到剧本之后,很快就由吃惊转为了喜爱,“这个戏呈现出来的东西喜感十足,却有着悲剧的内核,这种内外的‘不配套’,带来极强的戏剧张力。”

  在毕飞宇看来,他的小说无论是被改编为影视剧还是戏剧,都让他觉得自豪,“艺术家最有价值的是他的精神可以影响别人,成为别人创作的动因,这是我作为小说家的自豪感。我充分尊重人家的创造性,他选取什么舍弃什么都不重要,只要展现良好的创造性,我就会点赞。”在与改编者合作时,毕飞宇会事先进行沟通,但沟通后就会放手,“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和自由,我渴望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给别人。作品和作者的关系就像女儿和爸爸,改编就是女儿出嫁,要放手让她去过自己的日子。”

  有些作家喜欢自己动手改编自己的作品,毕飞宇直言:“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改的不如人家好。”在他看来,小说与影视剧、戏剧完全不同,小说中让他亢奋的东西,在影视、戏剧中却可能完全用不上。“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业,要让行家去做,我是写小说的行家,但不是影视剧的行家。”不过,他最怕看到没有理解原著精神的改编,“比如新版《红楼梦》,一看剧中的呈现,你就知道创作者根本没看懂原著,就像是一个没有能力举起杠铃的人,只能在地上挖个坑,站在坑里假装自己举了起来。”

  他还告诫《男人还剩下什么》的剧组主创,千万别在首演的时候让自己上台讲话。他说,以往自己的作品被搬上舞台时,坐在台下的他都会激动不已,上台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流泪,说不出一句话,“以前我看到作家和导演在谢幕时抱头痛哭,觉得不至于这样吧。真轮到我自己才发现那种激动、兴奋甚至超过了新婚,太震撼了!一分钱不给我,我都愿意让他们改编。”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 优势栏目

    家庭写真进矿井 巷道办起摄影展

  • 优势栏目

    蒲剧《尧颂》再现尧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