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夙愿终成行 沈从文的敦煌之行-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三十年夙愿终成行 沈从文的敦煌之行

2018-06-21 15:10:32 北京晚报

  3

  《丝路花雨》,他说要第一个发言

  1979年9月27日晚,《丝路花雨》首次在北京亮相,首演大获成功,轰动首都文艺界。1979年10月1日,《丝路花雨》是唯一一台被点名进入人民大会堂进行全本演出的节目。

  东方歌舞团导演邢德辉曾认为,该剧的巨大成功,是与沈从文、吴晓邦等专家的悉心指导分不开的。如今《丝路花雨》剧组在进行巡演宣传时仍不忘提及沈从文对于演员装束的指导。

  此时沈从文的处境,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逆境,精神上终于进入了平静状态,只是著作仍未被明确出版与否,而他耗了十几年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再推迟出版,直到他到敦煌的第二年(1981年9月),才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印行。住处狭窄,书籍缺少,资料被抄未还……种种不便仍旧挡不住沈从文对于物质文化史的研究热情和执着。

  欣慰的是,全国文代会的投票榜单上有了沈从文,文化界也在逐渐承认沈从文在文学和文物学上的地位,此次沈从文到敦煌就是为舞剧《丝路花雨》做艺术指导。

  诞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曾被这样定位:“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东方的《天鹅湖》。” 这部舞剧在海内外风靡了近四十年,演出超过了两千多场,吸引观众无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一台舞剧。只是在初期创作时却陷入到了僵局。

  1979年5月23日,甘肃省歌舞团历时两年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在兰州黄河剧场首次公演,但是却没获得观众的肯定。当时为贯彻周恩来总理宣传敦煌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委宣传部长吴坚在重返岗位后就开始主抓敦煌舞剧的创作,只是没想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吴坚想到了向文艺界求援,于是从北京邀请来十多位文化专家,其中有不少是舞蹈界的权威。如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当时还邀请了担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为了让专家们对敦煌文化有更为深切的感受,先安排专家们去看几天敦煌,然后再转回来看舞剧。

  来到兰州的专家们在观看了《丝路花雨》后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之美,尽管一些地方仍有不足,但总体还是给予了肯定。根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说,沈从文在看完后很兴奋,说是一夜没睡觉,一再表示太美了,明天早上发言希望把他排在第一个。第二天的座谈会上,沈从文仍旧是激动的,他对这部剧有着太多的想法。在肯定的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丝路花雨》的化妆师杨树云记得沈从文对他的指导,说一个女人身上最美的地方是哪里?是头发。意思是女演员头上的装饰太多了,要他不要插太多东西。杨树云就按照沈从文的建议减少了演员的头饰,使她们露出了黑发,则更有了女性的自然柔美(据《丝路花雨》纪录片)。

  原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盛婕女士回忆说,当时沈从文观看得特别仔细,看演员的头、装束、帽子、鞋子等,说衣服如何不对,鞋子也不是唐朝时期的,就按照他的意见作了调整。由于众专家的尽心指导,使得他们在兰州的日程还延长了几天。经过这些专家的全面修改和提升之后,舞剧面目大新,由此对该剧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较好的宣传,使得《丝路花雨》终于敢于走向首都北京(据《丝路花雨》纪录片)。

  4

  指导演员服饰,体现唐代风范

  沈从文在兰州期间,见到了好友常书鸿,并合影留念。此后,沈从文还去拜访了好友、著名画家段文杰,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据说这一成绩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段文杰后来担任过敦煌研究院院长。

  那一时期,段文杰正好受邀去兰州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开展敦煌学术讲座。沈从文的来访过程后被他记录在个人回忆录《敦煌之梦》:“一天,著名作家沈从文来访,我在兼善的宿舍中接待了沈从文先生,他说是刚从敦煌过来要返回北京去,特意来看我。我们就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问题聊了一个多小时,因为沈从文也是一位服饰专家,所以我们还谈了很多有关历代服饰发展的问题,谈得很投机。沈先生对我说:‘听说你对敦煌壁画中的历代衣冠服饰做过细致的调查和研究,这很重要,敦煌这么多的形象资料,最好能写一篇专题论文来阐述这一问题,一定很有价值。’”

  沈从文对段文杰说:“希望能尽快看到你的服饰论文。”沈从文还转达了他所了解的政策,说:“现在中央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很重视,会有一个妥当的解决办法。应当化解矛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敦煌研究事业搞上去。”一席话使得段文杰很受鼓舞,送走沈从文先生后,立即动身返回敦煌做事。

  沈从文念念不忘敦煌之美,或许当时只想找个同道一起谈谈个人心得感受。而沈从文之所以找段文杰谈敦煌,也是因为共同爱好,段文杰曾作过敦煌壁画的衣冠服饰研究,他把敦煌人物分为宗教和现实两种,前一种服饰多有想象,而后一种则是有事实根据,而且随时代而变化,很有研究价值。

  1981年9月,当《丝路花雨》舞剧再一次进京演出时,著名化妆师杨树云专程去拜访了沈从文,他说八十高龄的沈从文谈起《丝路花雨》,竟然像孩童般活跃起来,他对杨树云的一些化妆提出了具体建议,如针对其中角色节度使夫人头上插的九根玉叶金钗,沈从文说,“插在头发里就没有一尺半了,而且古代的一尺也比现在短,现在夫人头上插的金钗太长,舞台上允许夸张也不能脱离生活的真实。(《唐风流韵》 作者杨树云)”

  沈从文还拿出即将由香港出版付印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给杨树云对照参考,杨树云说他趁着沈从文午睡的时候翻看,一看就入了迷,尤其对其中第130窟中之“晋昌郡太守乐庭瓌”和“都督夫人礼佛图”的画像解读看得仔细,从而给了杨树云很多的启发和感想。

  在此不妨读读沈从文在《唐敦煌壁画乐廷瓌夫人行香图》中的解读,“唐代这种等级不同礼服,在传世画迹中所见实不多,而保留于敦煌壁画中却不少,有的时间虽属于晚唐,地区比较偏僻,因之还依旧保留中原旧制,接近开元、天宝规模。”沈从文显然是把敦煌服饰作为重要的服饰史来研究,因此经过他指点的《丝路花雨》演员服饰,基本上是再现了唐朝服饰的端庄、开放、大气,而且韵律感十足,古典气息浓郁,使人身临其境。

  由这幅《行香图》,沈从文发现了唐时女人的一种装束“透额罗”,这种头饰后来转化为“勒子”,延续宋、元、明、清而不绝,“江南一带农家妇女,至今出门也还使用,和胸前围裙一样、爱美的多自出心裁,做得令人爽心悦目。”

  难怪沈从文与张兆和在游览敦煌时心情完全像是回到江南一样,他致信张寰和说:“一切完全和南方情形不同,我们却觉得,想起了七四年去黄山,七六年去天平山,和大家一道看大枫树林……”

  敦煌于沈从文来说,俨然成为一种梦境,一种信念。

1 2 共2页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 优势栏目

    家庭写真进矿井 巷道办起摄影展

  • 优势栏目

    蒲剧《尧颂》再现尧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