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剧传承人:唱一腔,一辈子-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滇剧传承人:唱一腔,一辈子

2018-06-20 14:22:08 新华网

  洪小柱在台上走台。新华网 潘越 摄

  “孔子楼前演梨园雅戏,咏颂鲁相仁风。关公庙外唱官渡花灯,讴歌汉侯义气。” 每星期二至星期天下午两点,昆明市官渡古镇里便会传来一阵阵吹拉弹唱声。在古镇热闹的街道背后,官渡滇剧花灯传习馆——古渡梨园就这样大隐隐于市,营造了一个属于“滇戏”的小小世界。

  这天清早,洪小柱(艺名,原名陶柱琼)8点就来到古渡梨园,为上午的中国(昆明)官渡第八届全国非遗联展开幕活动做准备。戏班里除了一直演出的老演员们,还多了几位小朋友——他们是附近中学的学生,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之后来到这里跟着洪小柱学习滇剧。

  洪小柱是古渡梨园现任班主,她现在全身心都扑在滇剧上,“就想把我们这个班子好好做下去,滇剧好好唱下去。”她唱花灯出身,家中四代传承滇剧,而她的“追剧”路途却不那么顺利。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常悄悄到村里的小台子听戏,听了之后就在家自己学,干农活的时候边干边唱,唱到后来村里人都知道了,他们就会在干活休息时叫我去唱一个。但是父亲非常反对我学唱戏,为此还挨过打。”说到小时候就对戏曲的痴迷,洪小柱笑了起来,“我觉得戏曲对我来说有天然的吸引力,而我自己也很有天赋去学习它,模仿名角的唱腔我学得很快。”

  尽管由于家庭和经济原因,洪小柱并未在年轻时就投身戏曲行业,现在她退休了,终于能有时间将儿时的梦重新拾起。她一手组织起了现在的滇剧班子,找到古渡梨园的负责人,在这里常驻唱戏。5元票价,一杯热茶一台戏剧,一个光影纷纷的下午就这样过去。

  洪小柱的一天都是从练习发声开始。从花灯开始唱起的她,在2016年拜冯咏梅为师,开始正统地学习滇剧。每天的练声、练气、身形练习都必不可少,在热身过后,她会在中午前往古渡梨园,准备演出。

  “我把我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滇剧上,现在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要好好唱戏。”洪小柱整理着几个行李箱,箱子里都是她的戏剧服饰、化妆用品和各类饰品,“我们班子现在用的穿的很多都是我家里的收藏,有些戏服是老古董了,我都还是把它们拿出来用,其他时候我还会补贴一些资金给剧团。”

  “困难是很多,但是我们都在坚持。”洪小柱说,“古渡梨园现在的状况是缺钱、缺人、缺物还缺观众。”目前,尽管政府很重视滇剧、花灯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但在普通人群中的传承工作,滇剧要走的路仍然漫长而艰巨,如何让观众重回剧院,如何让年轻人在这种古老的艺术中找到兴趣,都是洪小柱在关心的问题。

  洪小柱介绍,滇剧的起源,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结果。明末至清乾隆年间,丝弦、襄阳、胡琴等3种声腔和部分杂调传入云南。这些中原戏曲的声腔和杂调进入云南后,遇到了云南方言、风土人文以及丰富的民间音乐,唱腔便改成了方言,音乐也融入了众多民族元素,就连故事也开始融入身边的事情。可以说,在保留了中原戏剧观赏性的基础上,极大地接了地气。

  “舍不得那些每天都来看我们演出的观众,他们都是戏班子的老粉丝,也是我的老粉丝,也舍不得这些刚刚踏入滇剧世界的小孩子,还想看着他们、教导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洪小柱在谈到自己一直支撑着戏班时这么说。

  即使是不懂戏曲的人,面对滇剧,同样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坐在小小的戏台下,周边的票友大多是老人,偶尔有慕名而来的游客。那个时候的确感受到滇剧行业里带着的一丝陈暮气息。台上的演员,正在与票友一起老去,演戏者字正腔圆将戏曲唱进了自己的一生,听戏者在戏曲里听尽了一生的良辰美景。(新华网 胡安琪/文 新华网 潘越/图)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15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 优势栏目

    家庭写真进矿井 巷道办起摄影展

  • 优势栏目

    蒲剧《尧颂》再现尧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