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返乡与爱的救赎-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精神的返乡与爱的救赎

2018-05-17 09:06:39 北京日报

  李正光 韩 仪

  王超导演的电影片名叫《寻找罗麦》,实际上讲述的是中国青年赵捷的心路历程。寻找罗麦,既是寻找一个人,也是寻找一个精神符号。

  六年前,法国青年罗麦觉得不能再欺骗自己的内心,狠心要求怀孕女友打掉胎儿,只身来到中国,来到故友赵捷身边。虽然内心对赵捷有一种别样的情愫,但罗麦相当克制,直到有一天,当听赵捷说女友在催婚,正在驾车的他变得神色黯然,对车窗外发广告的少年置若罔闻,导致了一场车祸意外发生。

  那场车祸从法律上裁定罗麦没有任何责任,但是发广告少年的死亡,加上他以为六年前女友腹中的胎儿已打掉,罗麦陷入极度的自责和内疚(作为观众我们知道,女友并未打掉胎儿,而是勇敢地选择生下了他们的孩子)。罗麦于酒吧买醉放纵自己,但短暂的放纵并不能求得心灵的宁静。最终他踏上了西藏的救赎之路。他既是为自己认定的两条生命的消逝救赎,也是在为自己无望的情感和爱救赎。在格聂雪山,罗麦献祭了自己的肉体,完成了与世俗的和解。

  另一个当事人赵捷也无法忘怀广告少年的死亡。本想洗净了手上的血迹,换掉了沾满血污的外套,会重新回归日常生活的赵捷,因男孩的死亡而一再半夜惊醒。罗麦之死的消息传来,他立刻踏上了寻找罗麦之旅。在路上,现实与记忆的点滴交织在一起,赵捷慢慢体会到罗麦对自己未曾言明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似乎也认识到,其实在自己内心深处,罗麦或许才是那个真爱的珠玛。当赵捷从藏戏《珠玛》的旁观者变为戏中主角——王子,在无数次转动手中的经筒后,他看到了复活的罗麦,就像戏中王子看到了死而复生的爱人珠玛,那一刻赵捷潸然泪下。戏剧中人可以死而复生,戏外的人生已是天人永隔。赵捷悲痛自语:“罗麦,这就是你说的向死而生么?灵魂不灭,我相信。但我们这一世的缘分尽了,我该去哪找你呢?!”在去往格聂雪山的路上,在藏人欢快的歌声和歌剧《蝴蝶夫人》悲怆旋律的交织中,赵捷泪流满面:“罗麦,我来晚了,我应该和你一起来西藏。”

  至此,对罗麦的寻找似乎有了结果,但影片试图达到的精神高度还远不止这些。在西藏之行中,赵捷通过罗麦信件的导引和西藏的实地参悟,完成了自己精神世界的蜕变,对“生与死,前生与后世,事物与幻象,有或无,一瞬或永恒”有了更多的感悟和认知。

  从艺术层面来看,本片也有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为了准确地反映出赵捷心路历程的变化,导演王超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电影表现方式,即不遵循情节逻辑,而追求意念逻辑,由此打破了封闭的时空结构,紧紧围绕着赵捷的内心意识流动来结构影片,现实、记忆、梦境、心理活动被导演有机地缝合在一起,有力地呈现出了赵捷的内心变化。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赵捷和死去的罗麦,还有那个死去的少年超现实的相遇就也因此显得合情合理。

  总之,这是一部反映真诚而艰难地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电影。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遗忘,“并且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赵捷语),如果不是发生罗麦事件,赵捷或许就像芸芸众生一样,带着麻木和侥幸,惯性地生活下去。罗麦之死唤起了赵捷灵魂自救式的寻找,影片将赵捷去西藏寻找罗麦与护送罗麦骨灰返回故乡交叉剪辑在一起,隐喻着寻找即返乡,这种寻找之旅即是一个人精神的返乡之途。从北京到巴黎、从西藏到普罗旺斯,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交通工具,人物始终处于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似乎预示着当代人类肉身乃至精神的一种漂泊命运,也似乎以此告诉我们,唯有灵魂觉醒,始终坚持寻找和自我追问,精神和爱才会最终有所皈依。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 优势栏目

    绽放青春风采 培养未来人才

  • 优势栏目

    斗牛狂欢节传递云贵非遗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