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郑大圣执导的电影《村戏》在沪举行研讨会-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由郑大圣执导的电影《村戏》在沪举行研讨会

2018-05-16 08:51:36 文汇报

  有评论家认为,《村戏》或许不是2017年最好的电影,却是最重要的电影之一。因为它至少接续了三种传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中国乡村题材影片的传统、中国电影美学的传统

  本报讯 (首席记者王彦)在斩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特别表彰后,上影集团出品的《村戏》再获众多业内专家的好评。昨天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该片提供了颇为丰富的阅读维度:对艺术精神的坚持、对历史的凝视和反思、对人性复杂的展现等,都为当下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电影《村戏》改编自贾大山小说,由《村戏》《花生》《老路》几个短篇整合改编而来。以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农村“唱戏”与“分地”为由头,引出主人公“奎疯子”的一连串故事。该片导演郑大圣讲起当年拍摄过程,回忆里满是时间的沉淀:他们跑遍太行山脉勘景;在2015年冬天时拍摄第一期,用时32天;花半年多时间种花生,等叶子抽芽,呆2016年夏天时又返回拍了10天的夏季光景;此后不断剪辑修改,至2017年得到放映许可证,总共历时三年。在备受商业浪潮冲击的市场里,那一片碧绿的花生田,便是导演经营的艺术空间。上影集团党委书记任仲伦将之称为“坚持艺术精神的一种胜利”。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该片有思想、属于文学、属于镜头的艺术。在他看来,导演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和他个人有关的民间文化记忆,“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他自己由此进入的深思的口子”。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用“精、新、深”三个字来概括《村戏》的艺术特色。“精”是设计的精心、制作的精良、“摄录美服化道”的精致完整。“新”是形态的新,“这两年找不到可类比的电影”。“深”则在于影片具有的历史的纵深感、对人性的深刻描摹。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眼中,《村戏》或许不是2017年最好的电影,却是最重要的电影之一。因为它至少接续了三种传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中国乡村题材影片的传统、中国电影美学的传统。观众不会从该片里找到“颜值推崇”,“但它可以召唤出我们对中国电影新的期待,一种诗学电影的期待”。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绽放青春风采 培养未来人才

  • 优势栏目

    斗牛狂欢节传递云贵非遗文化

  • 优势栏目

    朗读,需要理由吗?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