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校园版《牡丹亭》实践了我的理想-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白先勇:校园版《牡丹亭》实践了我的理想

2018-04-21 05:11:40 人民日报海外版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惊梦》剧照。

  (许培鸿摄)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海报。

  (图片来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阅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日月谈”。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牡丹亭》对我影响很深,我又给它演了一出‘还魂记’,排了青春版《牡丹亭》。”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从教职上提前退休,将一腔心血转投在昆曲上,2004年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开启300余场连演不衰的传奇,2009年推动“昆曲传承计划”在北京大学落地并向港台推广。

  如今年过八十的他,在与记者谈起自己“昆曲义工”的经历时,时常抚掌笑叹,欣然总结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现在看来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他近来更津津乐道的还是校园传承版《牡丹亭》。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次进北大演出,当时北京的大学生大约95%以上从未接触过昆曲。而今他们居然能够组团演出,而且是两个钟头全本《牡丹亭》,这就是我们十几年来‘昆曲进校园’的成果。”白先勇说。

  十余载,从观众变成演员

  记者:校园传承版《牡丹亭》4月10日在北大首演,从前的观众变成了演员,您如何看待这种身份转变?

  白先勇:昆曲的观众也能成为昆曲的演出者,从传播到传承,再到更进一步的传播,形成了昆曲教育的良性循环。校园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就是面向当代青年的,从他们的审美出发,为《牡丹亭》注入新鲜的生命。

  昆曲是口传身授的代表,手把手地教下来。要把大师的功夫,传到学生身上。校园版《牡丹亭》演出让我很感动,苏昆的演员在大师那里学过,现在又教出来台上的这些学生。(校园版《牡丹亭》剧组曾移师苏州,由苏昆演员手把手指导。)这个传承的意义是重大的。

  记者: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刚在北大挂牌,“昆曲传承计划”在北大开展长达10年,后来还设立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您觉得这种研究和传承,能在多大程度上向社会大众辐射和延伸?

  白先勇:当时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要培养一批年轻的演员接班。我们用年轻的演员去吸引年轻观众,最重要的目标人群就是大学生,这十来年巡演去过差不多30所高校。昆曲不光要进校园演出,还要在校园扎根,所以我就选了北大,从这里开始辐射出去。

  校园版《牡丹亭》的演员(24人)和演奏员(14人)来自北京16所高校和1所中学,都是学生,说明这十几年来,我们在北大的影响辐射出去了。主角杜丽娘和柳梦梅分别由好几个同学演,都能够(把角色)撑起来。我希望把他们带到香港和台湾。香港也有大专学生演《牡丹亭》,刚刚台湾大学还演了《牡丹亭》,如果三地都合起来演,那才更有意思。这边和港台的大学生串演《牡丹亭》,那好玩了。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八旬钢琴大师再奏经典

  • 优势栏目

    奥地利国宝童声乐团演唱《登鹳雀楼》

  • 优势栏目

    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登陆戛纳电视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