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的千年记忆-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的千年记忆

2020-08-01 09:22:53 来源:光明日报

  认出四椽栿的墨迹,是梁林和营造学社成员们最兴奋的时候。据莫宗江回忆,当时他们就在殿外的地上摆了一个毯子,把最好的罐头拿出来吃了一顿野餐,大家就这样一边看东大殿,一边吃晚饭。

  这一天是1937年的7月5日,距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只有两天了。

  战火中撰写佛光寺考察报告

  当年梁林等人下山几天之后,到了附近村镇,才知道七七事变已经爆发,于是测稿托人带走,他们辗转回到北平,不久之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那时候跟北方消息难通,他们非常牵挂佛光寺,梁先生说“当时访胜所经,均来日敌寇铁蹄所踏,大好河山,今已不堪回首”,担心“名刹存亡已在未知之数”,常常为佛光寺默祷,“遥祝健存”。

  佛光寺的测稿也特别坎坷。原来它存在天津一家英国银行地下室,发大水给泡了,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找人晾晒、誊抄,再寄给梁林,他们才得以继续做研究工作。

  梁先生和林先生后来生活非常困苦,尤其在四川李庄,贫病交加,苦到要吃饭都需要先卖一点东西换饭钱。梁先生当时体重仅47公斤,他的脊柱以前摔坏了,一直穿着钢背心画图,撑不住就拿一个花瓶垫在下巴底下继续工作。林先生肺结核很厉害,据后来罗哲文先生回忆,那时候林先生基本上全天都要卧床,只在太阳好的时候把她推到外面晒晒太阳。医生断言林先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他们的朋友费正清夫妇提出接她到美国治病,但是林先生拒绝了,她说,我要是离开中国,我是逃兵;要是死在这个地方,我是烈士。梁先生在李庄有一张照片,在一个工作室里,瘦削的身影,站在那儿,空空的图板,凝固一样的时间,可谓“茕茕师影,幽幽我心,寂寂沙漏,儦儦路人”。正是在艰苦的处境之下,他们完成了恢弘的《中国建筑史》和《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这篇重要的报告。

  梦回唐朝:建筑技术登峰造极

  佛光寺没有被战火摧毁,留下了一个最好的想象唐朝的依据。

  梁先生说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建筑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代表了中国建筑的高峰,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唐代建筑技术的成熟程度。比如武则天时的明堂,有九十多米高,后来薛怀义帮武则天做了天堂,近三百米高,当时人登到天堂第三级可以俯瞰明堂。另外,考古发掘发现唐大明宫麟德殿是一个建筑群,尺度固然是佛光寺的几十倍,但是它是由一个一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每一座单体建筑就相当于把佛光寺抻一抻拉一拉的尺度,这是当时唐代最重要的建筑尺度,说明佛光寺身上已经带有唐代最高等级建筑的基因,所以后来任何针对唐代建筑的研究工作都是以它为出发点以及尺度和比例的参照系进行的。

  从各种证据来看,佛光寺可以说是能够反映大唐核心最高等级的建筑,因此它在全世界现存的唐代建筑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创新

  对于我来说,古建筑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它们给我留了很多要解的谜题,解题生成多巴胺,很快乐。第二个是使命感,我希望在可能的限度内提供一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

  其实从梁先生那时候他们就开始在解题,他们要破解《营造法式》这道大题,我的老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先生(梁先生的弟子,曾协助梁先生注释《营造法式》),我们这一代,张荣、陈彤、丁垚、肖旻、王南等等比我年轻的学者们,还有更年轻的学生们也在解题。我们破解这些谜题既是为写历史的人提供素材,同时也是为创新者提供素材。

  郭黛姮先生是这次节目的特别嘉宾,她是著名古建筑专家。她有一段话,可以作为总结:“中国建筑比较巧妙的成就,要研究以后才会发现。比如斗栱,可以吸收地震能量,抗震能力特别好。中国建筑原来柱子扎在地底下,木结构在土下埋着就腐朽了,后来就提高到上面,提高以后,没有深基,基础都在表面上,房子就搁在地面上了,可以脱开地,抗震能力反而好了。比如应县木塔,历经七次大地震没有倒,独乐寺在唐山大地震时稍微有点晃,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要想传承中国建筑的血脉,就要好好研究。”

1 2 3 共3页

编辑:郑鑫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