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官方:将以世界眼光、科学精神保护好良渚古城遗址-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杭州官方:将以世界眼光、科学精神保护好良渚古城遗址

2019-07-07 11:30:1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7月6日电(张煜欢 翁娴)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当日,杭州官方公开表态,将以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把这一厚重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杭州庆祝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活动良渚会场。 张煜欢 摄

  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宏大、遗存类型复杂、内涵丰富,其遗产的整体价值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从修筑古城的工程量、精美的玉器制品以及发达的宗教信仰等方面看,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已完全可以和古埃及文明相媲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当日,申遗成功消息传回国内,浙江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向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浙江代表团致贺电表示,希望杭州市和省市文化文物部门以申遗成功为新起点,恪守国际遗产公约,高标准全方位保护好良渚古城遗址这一文明瑰宝,高水平研究和发掘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擦亮良渚遗址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为保护和利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为良渚博物院内景。 张煜欢 摄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代表遗产地政府表态发言时则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既是崇高荣誉,更是重大责任。“我们将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以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把这一厚重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是终点,而是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各项工作的新起点。”针对具体保护传承举措,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余杭将着眼长远开展有重点的、系统的考古研究,进一步挖掘良渚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全面做好良渚遗址的展示工作,继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保护、传承好良渚古城遗址及其代表的良渚文化,也是杭州民众的共同心声。

  “保护遗址是每一个良渚人、每一个杭州人的义务和责任。”在杭州庆祝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活动良渚主会场,该市良渚街道良港村村民金良瓶有感而发。

  他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良渚人,从过去听老一辈人说起良渚文化,到良渚玉器出现在书本上,再到自己背着相机去遗址探寻,我们对良渚每一片土地都非常有感情。未来我们要通过行动宣传好良渚,并继续保护好这一世界性的文化珍宝。”

  良渚博物院展览教育部工作人员王祺程说,申遗成功对博物院的宣教工作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厚重的历史要怎样讲述才能让普通人理解,接下来我们在文化传播方面还要做更多的工作。除了用基本的讲述宣教方式,未来良渚博物院还将用互动体验课程等形式,让人们在实践和参与中与良渚先民有跨时空的交流。”

编辑:张舒雯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水族马尾绣:针尖上的“活化石”

    7月6日,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非遗传承人韦桃花在工作室内缝制马尾绣作品。 水族马尾绣,是以丝线缠裹马尾盘在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再根据轮廓线绣出各种图案,工艺复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

  • 浙江德清:马吉林的手艺坚守

    7月4日,马吉林在德清县新市镇自己的竹编店铺制作竹编。 今年74岁的马吉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马氏竹编技艺传承人,他10岁开始跟随父亲马孝泉学做竹编,15岁随父亲走南闯北做手艺。

  • 山西交城:母女传承古老堆绫技艺

    7月4日,在位于交城县天宁镇的展厅内,解爱英和张姣丽(右)在查看制作完成的堆绫工艺品。将绫罗绸缎通过艺术手段堆绣,形成具有软体浮雕效果的工艺品,这就是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的传统堆绫艺术。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明清老街的“回响”

  • 优势栏目

    云南纪录片《戏影人生》获俄罗斯塞瓦斯托波尔“共同胜利”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 优势栏目

    甘肃古浪青年教师剪纸二十载 “刻剪”本土文化推介家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