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85后导演记录日本遗孤-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成都85后导演记录日本遗孤

2018-12-14 08:23:33 华西都市报

  这是一个超越仇恨,追求和平的故事。拍摄历时三年,跨越两国多地,讲述了二战时期日本遗孤中岛幼八返回血脉故乡和心灵故乡的生命旅程。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除了仇恨,战争中还有另一种人性写照值得被铭记。纪录片《何有此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正式和观众见面。

  导演王冰笛是一位85后的成都姑娘,三年里,王冰笛和同事走进了中岛幼八长达76年的曲折人生,将镜头对准后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回顾那段历史,记录老人心中的爱与渴望。

  他用15年返日却用60年归华

  2015年,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拖拉机伴随着“隆隆”声在玉米地里驶过。

  “是我们家的地,老李家的地!过去这有一条河呢。”73岁的中岛幼八坐在拖拉机上,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像是唤醒记忆的钥匙。由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亚太总分社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何有此生》,镜头从这里拉开。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四千多日本孤儿遗留在中国,收养他们的中国养父母超过一万人,尤以受战争侵害最深的东北最多。

  生于二战期间的中岛幼八,幼年随父母作为“日本开拓团”成员来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后沦为难民,被中国养父母搭救抚养,16岁时在中国政府和百姓的帮助下回到日本。他一生拥有七个父母,六个名字,他说“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故乡”。

  在最深的苦难里,他的中国养父母播种了最深的善良。中岛幼八用自己的方式一生感恩、报答着中国。2015年,战后70周年,他用日中两国语言写下自传《何有此生》,重新回到养父母的坟前。

  关于战争的另一种人性写照

  纪录片《何有此生》的海报上印着一句话,“在最深的苦难里播种最深的善良”,在导演王冰笛看来,这正是整部纪录片的核心,“中岛幼八的人生就像关于战争的另一种人性写照,在最深的苦难中,获得超越仇恨的善意和善待。”

  他吃着自制的东北大葱三明治,掏养老金办日本遗孤个人足迹展,为了布展,甚至大费周折地从中国运回大豆高粱和玉米棒子。“中岛老先生布展的时候摔断了肋骨,但最后还是没有一家日本媒体愿意报道。他给我讲的时候看不出来一丁点儿沮丧,他既有日本人的严谨,也有东北农村人的朴素和乐观,二者毫无违和感。”

  这样的细节在拍摄过程中还有很多,中岛幼八与中国的情缘,他内心深处的爱和渴望,深深触动了王冰笛。“老先生当时唱了一首中文歌,唱到‘歌唱歌唱歌唱/歌唱和平/全人类的共同希望’时,我突然就哭了。这就是他童年时期在中国,接受到的关于和平关于生命的教育。”

  在残酷的战争里,中岛幼八的养父母在他的心里播种了和平和爱的种子,也孕育了他的一生。“老先生的生命,你仔细去想它是很神奇的,‘何有此生’,后面可能是一个问号,也可能是一段省略号。里面有对战争的反思,有对生命的感慨,这所有所有的一切最终塑造了中岛幼八。”

  一位观众在看过《何有此生》后留言道,“他一半的血液已经在中国了。”王冰笛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纪录片里找到共鸣之处,“对主人公来说,你的人生也许会触动、影响跟你毫无关系的人们;对创作者来说,你的纪录可能会让人们走近一段历史,感受一种力量,体验一种真诚。” 封面新闻记者钟雨恒

编辑:吴葳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艺术同心 经典影像”系列活动在深圳举行

  • 优势栏目

    圆明园流失青铜“虎鎣”入藏国博

  • 优势栏目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今日开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