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中的“闽琼记忆”-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民俗文化中的“闽琼记忆”

2018-12-03 08:19:11 海南日报

  儋州市南丰镇老街,这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见证了客家人筚路蓝缕的艰辛。 记者 李幸璜 摄

  新编历史琼剧《海瑞》演出剧照。 陈德雄 摄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还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福建,原是古越族居住的地区,是古越族文化的发源地。晋唐以后,由于征战不断,中原的汉人,或为了征战,或为了避乱,纷纷迁移到福建。中原文化、荆楚文化,随着汉人的迁移而传入福建,与福建的土著民族——古越族的文化相结合,慢慢形成了福建特有的文化——闽文化。

  海南,又名琼州。海南文化发育在这片热土上,经过时间的洗礼,越发凝练厚重而富有活力。在海南地区,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亦散发出迷人魅力。

  闽琼两地,在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是否曾碰撞出火花,待人们拨开历史的薄纱,去慢慢追寻。

  海南话有多少“闽语”成色

  海南大学教授符其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南话,是我国闽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传承着与大陆闽语共同的一些重要特征,如轻唇读如重唇,匣母读如群母。

  同时,由于相对独立的发展,海南话也衍生出海南本土的一些特点,在共享方言特征词方面,表现出部分同源近指甚至异指的情况。简言之,海南话与闽语同源,是海南特色的闽语。

  福建闽语自宋代传入琼岛,几经辗转,一路拾零捡趣,又经过多代人的沉淀累叠,逐渐反客为主,最终发展成为海南岛上的汉语方言。

  符其武说,如今的海南话与福建闽语实际上已不能自由通话,但作为闽语源流的一支,海南闽语一方面承继着闽方言的一些共同“基因”,另一方面其相对独立的发展也会使其自身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异”。

  海南闽语究竟还有多少“闽语”成色?

  海南话与福建闽南话在声韵调的具体音值上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异,以至于在听感上两地人现在难以互相听懂对方的言语。但这些只是表象上的差异。从语音系统反映出来的特征上来看,两地方言仍承传着非常重要的共同“基因”。

  例如,保持“古无清唇音”这一上古汉语语音特点被视为闽方言独有的特征,海南话里同样可以找到许多相同的读音字例:斧、飞、肥、放、痱等。

  又如,闽方言保持上古音“匣母读如群母”的特点在海南话里也可找到很多例证:寒、衔、滑、咸、舷等。海南话与闽南话一样,基本保留古汉语四声八调格局,入声韵、阳声韵基本上三尾齐全,有着大致相当的文白分韵及韵摄分调规律,这些都是两地方言深层的共同语音特征。

  海南闽语在独自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令福建闽南人深感惊诧的语音变异,最典型的便是学界里津津乐道的“帮端母变读为内爆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母读如端母”和“塞擦音读如擦音”的链式移位现象,这些则是闽语海南化的特殊的语音现象。

  琼剧艺术中的“闽缘”

  已故美籍华人、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曾说过:“社会上许多复杂的合作,离开语言是不可能完成的。”

  民俗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的。民俗事项遍布在语言的各个角落,而某些早已消亡的习俗又都还保存在语言当中。研究海南地方方言而不考虑海南民俗,则往往仅知其表而不知其里,所以民俗学也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工具。

  民俗语言是百姓在生活当中的习惯用语,是百姓在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口头语言。这些民俗语言有的符合语法,有的不符合语法,但是被剧作家运用到戏曲作品中,经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创造,则能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地表现生活。

  琼剧作为一个基本上只在海南形成并发展成熟的地方戏曲剧种,数百年来的历史变革和重大社会实践都对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海南人口的发展、迁徙和融合,特别是受到外来文化和外来族群移民的冲击之后,在琼剧文化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这些烙印就反映在琼剧的民俗语言当中。

  两宋以来,特别是元、明、清之后,大量的漳州、泉州的闽南人和粤东的客家人涌入海南,成为了当时海南移民的主体。因此,海南话就是闽南方言语系,在琼剧民俗语言中,陆陆续续地嵌入了闽南方言。比如闽南方言中,“将要”说成了“欲”,“坏了”说成了“败了”,“做什么”说成“做乜”。

  因海南话与闽南话相近,海南人有很多是从闽南移民过来的,他们对闽南戏都非常喜爱,弋阳腔就是通过闽南戏班传播到了海南。

  据琼剧史料记载,最初的琼剧艺术都传自闽南戏班,例如清末琼剧名伶汪桂生,定安人,他的曾祖父就是闽南戏班的名伶,他们一家定居在定安传艺,一家四代都成为了著名艺人。

  移民文化对琼剧民俗语言的影响,除了在形式上为琼剧民俗语言提供了借鉴和融合之外,还表现在内容的渗透上。比如高腔剧目《琵琶记》《金印记》《浣纱记》等都被改编成琼剧,在海南演出而广为流传。

  海南客家的“前世今生”

  闽西有“客家祖地”之称,是学术界公认的客家形成之地。客家在此形成后,由于战乱及开拓发展之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客家人及其子孙把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向国内外迁徙。

  客家人渡琼的历史悠久。海南客家研究专家古小彬介绍,宋明时期就已有客家人迁居海南。“客家人大规模迁入海南岛的时间主要是在清代初期。”

  起初,有部分客家人随同其他闽粤移民一起南迁海南,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发布《敕开垦琼州荒地》命令后,移民日增。这时,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在广东省广州、肇庆、嘉应、潮州、惠州地区的客家人,越海迁居陵水、琼中、儋州、临高和澄迈一带,尤其以西部为最。民国时期,又有一大批客家人从南洋和广东来到海南岛创办实业。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移民热潮,不少客家人从广西的博白、玉林、陆川,以及广东的惠阳、五华、兴宁、揭西、清远、广宁、阳江等地,携老带幼,成群结队来海南谋求发展。

  据《海南客家》一书介绍,海南现在还能讲客家话的约20多万人,100多个姓氏,最早来海南的客家姓氏有罗、文、唐等。

  罗氏于南宋时期分别从江西吉水和福建宁化迁入,文氏于宋末元初自吉安避难来琼,唐氏则于元朝末年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迁来。在海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在儋州市那大镇、临高县和舍镇、澄迈县中兴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等地。

  儋州的南丰镇又是客家人数最多的一个镇,有“客家镇”之称。来到海南岛的客家人,长期固守着自己的方言、习俗,比如,客家人普遍住在山脚下。俗语说“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与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样,海南的客家人就像“山里人”。

  在婚俗方面,客家人注重在客家内部异姓通婚,以保证血缘的纯正性。位于东部牛岭脚下的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坡尾村委会的同安村,村里有个叫黄少芬的老人,他们的祖先是在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迁至陵水的,到他这一代也就第五代;他家的人全部会讲客家话,而且五代人中,有四代人娶客家女为妻。

  记者 郭畅

编辑:吴葳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秦腔《尕布龙》引海北观众共鸣

    27日,由西宁市精心打造、2018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秦腔现代戏《尕布龙》海北站演出拉开了帷幕。

  • 传统美食迎小雪

    11月21日,孩子们用糯米、蔬菜、咸鸭蛋制作糯米咸蛋。

  • 候鸟来的季节

    地处江西北部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丰富的湿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越冬候鸟的“最爱”。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广西河池:白马街今昔变化

  • 优势栏目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 优势栏目

    手“读”论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