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话家常-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中秋月圆话家常

2018-09-20 15:09:23 北京晚报

  《思念》 绘画:胡瑞哲(8岁),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三年级(4)班

  编者按

  中秋将至,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我们赏月亮、吃月饼,与家人度过温馨的时光。当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中秋相聚的美好时,或许会说起些过去的故事——分享与家人的温暖回忆,恰恰是这个节日里最甜蜜的活动。本期,请听同学们讲一讲那些与家人有关的事情……

  中秋的甜味

  胡锦钰(17岁)

  不知不觉的,家里就堆满了月饼盒子。不用抬头看天上的月亮,我就知道中秋节又来了。过去,我们家年年中秋都是回母亲家乡过的,今年大约要头一回在“外面”过了。

  据母亲说,在她小时候,中秋还是顶大的节日,一定要团团圆圆坐满桌。孩子们早早地起来,长辈们给发槟子和秋果,用红线绳挂在脖子上。槟子是母亲家乡的特产,长在张家口怀来,是苹果和沙果的杂交品种。新摘的果子吃起来酸酸涩涩的,但气味极香,往红木柜上的瓷盘子里装上两三个,屋子里就溢满了果香;秋果就是普通的海棠果。我没见过槟子,海棠果也只尝过几次,我猜想味道大约差不太多,只是一个赛一个酸涩罢了。这果子挂在脖子上可不是用来吃的,而是要拿去和院子里的一伙孩子比的,若是得着的果子又大又红,便能赚足其他孩子艳羡的目光,能神气风光好一阵子,若是得了不尽人意的果子,有的就生了闷气,但不一会儿就又高高兴兴地疯闹去了。

  中秋节的晚上是重头戏,能吃上好些难得的美食,比如芸豆炒猪肉,在铁锅里“嗞啦嗞啦”地滚一圈,油亮亮地盛在盘子里,香得人腮帮子发胀。糖酥月饼更是我最期待的中秋美食,家乡月饼的做法是用加了面粉和麻油的红糖,卷在发得懒散的白面里,压成饼子,在火上烤得外焦里嫩。烤好的糖酥月饼用刀切出“嚓嚓”的声响,孩子们捧着小小的一块,烫得拿不住,不敢也舍不得大口咬。五仁团圆饼则是从店里买的,制作时加入了胡麻油,味道很特别。月饼会在中秋那天由长辈分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小的孩子还能得到特别礼物——“月饼娃娃”,也就是做成娃娃形状的月饼,足足有两个手掌那么大。孩子们拿到手后常常舍不得吃,就从脚开始一点点地啃,最后总是吃得满脸油酥渣子。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常吃的是西瓜。切好的西瓜端上了桌,红彤彤的,整整齐齐地码在和月亮一般大的白瓷盘里,又沙又甜,仿佛是夏日一个圆满的结尾。

  等月亮高高地悬在天上时,就把家里的红木矮桌搬到院子里,再往桌子上摆满了吃食。那时,夜晚的天还是通透的,白玉盘中藏着水墨佳景,院中寂静的斑驳下,欢笑声若隐若现。月饼总是不够吃,小小的一个也要切成许多块。孩子们打着瞌睡,却硬要听完嫦娥的故事,人们的胃和心都满满的暖暖的,都虔诚地祈祷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前过中秋,姥姥都会做糖酥月饼给我们吃,今年姥姥做不动了,也就吃不上了。姥姥亲手做的糖酥月饼,带着胡麻油香气的五仁月饼,姿态可爱的“月饼娃娃”,还有清甜的大西瓜,都是中秋节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甜味——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1年10月,现就读于北京东直门中学高三(5)班。

  月圆情浓

  李思源(12岁)

  自古以来,月亮就寄寓着人们的思乡之情。花好月圆之夜,总是思念亲友之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之情。在游子的心中,月亮就是父母兄弟、儿女家人的化身,更代表着千山万水无法阻隔的浓浓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好友遭贬了,要启程到龙标去,一路上得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诗人只能把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伴随着好友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不如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理需要。而高洁的月亮,就承载了人们的相思之情。

  中秋节的月亮总是那么圆那么亮,就像人们手中那甜甜的月饼,久看不厌,久吃不腻,还是那么令人回味无穷,就像古时候那些隽永美妙的诗句一样。不论是“明月夜、短松岗”的追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还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怀想,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中秋尽享团圆之乐,比如敬爱的军人叔叔们,依然坚守着岗位,在我们欢度美好的中秋之夜时,他们却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将相思之情寄予明月。我希望,月宫里的嫦娥仙子能够听到他们的心声,并把他们的祝福传递到家乡,让他们的亲人们也能快乐幸福地度过中秋之夜。我相信,望着圆圆的月亮,即使远在他乡,也会感到节日的欢乐。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2006年4月,现就读于北京171中学初一(16)班。

  一台收音机

  刘雨辰(18岁)

  抽屉里那台褐绿色的半导体收音机是爷爷送我的生日礼物。

  我六岁的时候,全家一起回老家过暑假。有一天,爷爷说要带我去赶集:“李村集市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到这里买卖东西,热闹的很”。满怀着好奇与激动,我跟着爷爷出发了,离着老远就看到人头攒动,叫卖声也由远及近,好一派繁盛景象。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在集市上挑选着各自需要的东西,我紧紧拉着爷爷有些粗糙的大手,左看看右瞧瞧。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突然传来了一阵歌声,我被深深吸引住了,拽着爷爷去找寻。当我看到声音是从一个褐绿色小盒子发出的时候,眼睛盯着它半天无法移开,哪也不想去了,索性蹲在地摊前听起来。这一切爷爷都看在眼里。

  过完暑假,我们回了家。没过多久,就是我的生日。我至今还记得,那天,在我睁开眼吹蜡烛时,面前居然摆着一个熟悉的褐绿色小盒子:一台收音机。我一把就抓在手中,急切扭动着旋钮,却没有发出期待的响声。我一脸失望地看着爷爷,爷爷面带微笑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还没放电池呢。”我不好意思地挠着头笑了,但也足以看出我对这台收音机的好奇与喜爱,装上电池的收音机充满了活力,流行歌曲,时事新闻,评书小说,甚至是换频道时“嗞啦嗞啦”的声音,都可以成为我兴奋的起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爷爷都会带着我一起听评书。渐渐地,“书接上回”、“下回分解”也成了我的口头禅,那时的我不懂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只是听热闹就感觉特别开心。但有一个《武松打虎》却让我记忆犹新,爷爷说,这位说书人名叫单田芳,是位了不得的艺术家。确实,打斗的场景被刻画得像在看现场直播,单老把声音的魅力演绎到了极致。

  收音机激发了我对声音的喜爱,我开始学习快板,变得乐于交流,当主持人主持学校活动,还要学朗诵。我原本的沉默寡言,被一台收音机治愈了。爷爷送我的收音机,成了我儿时最好的玩伴,也总让我想起那些与爷爷一起听评书的日子。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2000年9月,现就读于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6级自然MT6班。

  爷爷的课堂

  李楠(17岁)

  阳光温暖得刚刚好,我踱着步子进入中科院数学所的大门,小心翼翼地迈进了一间明亮舒适的办公室。坐在办公桌前的白发老人正在用一双智慧与和善的眼睛仔细端详着面前的我。“吃不吃橙子?”他这样问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已经拿起一把小刀在认真地切那个黄色水果,屋内顿时飘起一股清甜的气息。

  坐在我眼前的这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是一位老师,也是我的爷爷。“你知道微积分是什么原理吗?”爷爷拿起粉笔,开始在嵌在办公室右墙的黑板上写起公式。我不擅长数学,更对微积分了解不多,不过爷爷为我专门开设的“趣味数学课”总是能引起我的学习热情,为我科普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大致就是这样。”爷爷慢慢坐回自己的办公椅,喘着气喝了几口清水。此时的我盯着黑板上的图形与文字,飞快地回忆着刚才我拼命想记住的知识,同时也想象着爷爷在大学校园里给那些研究生们讲课时的样子……“爷爷,您平时是怎么给学生上课的呀?”我忍不住问道。“我给研究生们上课总是批评他们,脾气不是很好的咧。”爷爷笑着说。

  爷爷不仅在他的办公室里给我“上课”,更常常让我呆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我向来是看见书便走不动路,以前老师让我们描述自己心中的房子,我想也不想地说:“当然是要一间可以存放很多图书的房子!”因为,我每次看到爷爷家里的书柜,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翻涌在心中:一个古色古香的巨大书架,每一层都密密麻麻地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一把沙发椅静静立在一边,等待着一个人捧着书陷进它的柔软。“我年轻的时候不光是学数学,也学习语言,比如法语。”爷爷曾跟我说过。他是位“文理通吃”的学者,阅读面极广,在研究数学的同时不忘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尤其爱阅读俄罗斯作家的书籍,其精神世界可谓是丰富多彩,既见识过数字世界的奇妙,也领略过文字天下的魅力,真是令人钦佩不已!

  我的爷爷是个既幽默又敬业的老师,别看是个学理科的老人,头脑里却有着顺应潮流的年轻思想。最近,在八十岁的高龄,他又翻译了一套数学著作,坚持带着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本来是该乐享天命的年纪,我却只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我的这位“忘年交”不仅在学业上为我答疑解惑,平时的交流也处处体现着他良好的教养与无微不至的贴心。爷爷在无意中影响了我,也算是“言传身教”吧。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我庆幸能够遇到这样一位“人师”,在他的指导下慢慢进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地前进。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1年9月,现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二(5)班。

  征稿征画

  查看征稿征画近期主题以及本版已刊发的作品可关注“北晚作文版”微信公众号。由于本报开具稿费需提供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请在投稿投画时注明。

  本版邮箱:hzzw1000@163.com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我们的节日·中秋

    中秋佳节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节点。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延禧宫

    一部清宫剧《延禧攻略》的热播,带火了线下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景点。

  • 2018爱在七夕

    总会有人问,爱情是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执着追求?是相互依托的幸福?还是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外一家亲 欢乐迎中秋

  • 优势栏目

    贵州高校盲人乐团:用音乐寻找光明

  • 优势栏目

    第十届中华世纪坛中秋诗会举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