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到来:宜食滋阴润燥食物 避免“燥邪”伤害-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处暑到来:宜食滋阴润燥食物 避免“燥邪”伤害

2018-08-23 11:11:0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23日电(记者 上官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天气也开始变得凉爽起来。

  民俗学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养生方面,天气转凉,人们会多吃一些荤食进补,补充夏天消耗的养分。

  资料图:处暑暑难消,北京依旧高温。中新社发 刘文华 摄

  “处暑”这个节气咋来的?

  对于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即将结束。农谚有云:“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有俗语说:争秋夺暑,则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民俗专家高巍说,除了少数地方外,夏天的暑气其实仍然未减,需要预防。

  古代,处暑被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鹰乃祭鸟”是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然后再吃掉;“二候天地始肃”是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

  第三候与丰收有关,“禾乃登”中的“禾”指的是黍、稷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指开始秋收。

  资料图:处暑节气,独特的气候是昙花最佳的开放时间。金硕 摄

  总之,从天文上来说,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从气候意义来说,属于从夏到秋的“过渡”阶段。

  “出游迎秋”正当时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民间素有“出游迎秋”的习惯,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指的是暑气消散后,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淡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这个节气前后的民俗,多跟祭祖或迎秋有关。由于和传统的中元节时间距离较近,所以融入了一些庆赞中元节的活动,比如放河灯等等。

  在饮食方面,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原因在于老鸭味甘性凉,适合此时进补。做法也花样繁多,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通常处暑当日,人们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

  资料图:荷叶上的水珠。泱波 摄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也可以品尝到种类繁多的还嫌。

  公开资料显示,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饮食养生该注意啥?

  “处暑”期间,气侯逐渐干燥,此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夏天,大家最爱的西瓜,由于“寒性”比较大,也要少吃或者不吃,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同样是因为“秋燥”逐渐出现,有专家对记者表示,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豆类及奶类,“百合可以滋阴润燥,煮粥时适量加一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资料图:厨师烹“百合龙、龙虾百合”养生宴如工艺品。杨艳敏 摄

  另外,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其实,单就饮食来讲,处暑前后没有特别典型的代表性食品。”但王娟说,人们的确会在这个时节多吃一些肉食,“民间认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们的身体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到了秋天就可以开始进补,多吃一些荤食”。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2018爱在七夕

    总会有人问,爱情是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执着追求?是相互依托的幸福?还是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 末伏将至,秋天是不是不远了?

    随着立秋的到来,今年的三伏天已然过半,但天气的酷热却并未因立秋的来临有所缓解。

  • 聚焦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天,全国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红原:文旅融合为边远藏区发展破题

  • 优势栏目

    写历史的人步入历史 缅怀当代著名作家凌力二三事

  • 优势栏目

    虞顺祥:讲拉丁文的小熊维尼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