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文学不仅仅是讲一个好故事-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朱辉:文学不仅仅是讲一个好故事

2018-08-14 14:34:48 新华日报

    

  第七届鲁奖获得者、《雨花》主编朱辉

  对话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江苏获奖作家 ①

  朱辉:文学不仅仅是讲一个好故事

  11日,由中国作协举办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朱辉、胡弦、王尧三位江苏作家榜上有名,再次展示了文学苏军的雄厚实力。其中,荣获短篇小说奖的朱辉《七层宝塔》以“世情小说”的形式,将笔触伸进乡土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最新进程,透过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展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伦理变迁与邻里道德守望。昨天,第七届鲁奖获得者、《雨花》主编朱辉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七层宝塔》讲述了以唐老爹和阿虎为代表的两代人对待城镇化进程的不同态度,尤其是在唐老爹身上,老一辈人脱离土地后身心的无所适从,内心深处对传统伦理、宗族观念崩塌的恐惧,都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入木三分的呈现。为什么想要关注这个话题?

  朱辉: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身边的亲戚就经历了从住在农村到搬进楼房的变化,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如何殚精竭虑地在城市里谋点小生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算是基础性的素材积累。但是真正意识到环境改变给人带来的影响,则是后来的事情,比如转学、跳槽,它给人的心灵打上的烙印可能是非常深刻的。这时我就开始思考,处在这种变化中的人们,会遭遇哪些问题?这个素材在心里埋了两年,突然有一天,头脑中冒出了一个句子:“村庄竖了起来。”也就是村庄变成了楼房,那么,进城的农民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这句话冒出来后,整部作品就一气呵成了。至于专门性的素材收集,这个并不存在。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写作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不会为了写作而有目的地生活,生活会自然而然地浸入你的写作,成为写作的养分。

  记者: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年来您的创作有没有发生一些整体性的变化?

  朱辉:我从上世纪80年代在河海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写作,30多年一直没有间断。要说创作的变化,我想可能是书写的对象从“痒”变成了“疼”。写“痒”是青年写作的特点,跟着感觉走,对哪方面有感受就去写哪方面。抓住“痒”说明感受力很敏锐,但同时也相对肤浅。随着年纪渐长,阅历增加,我开始对“疼”更感兴趣:写作者面对的世界就像一具躯体,我专注于那些痛点,因为我自己其实也在疼。我希望我的小说能准确找到那些要害处,精准下笔。当然作家不是医生,他拿的不是手术刀,倒更类似于柔软的画笔。

  记者: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一个老话题,就是文学和社会时代的关系,不知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朱辉:大约在十年前,我主张作家应对重大社会现象进行“正面强攻”,不要再写那些鸡零狗碎的身边琐事,要用小说艺术的形式直接反映社会问题。但是渐渐我发现,小说艺术有它自身的规律,对小说来说,故事不是第一重要的,重要的是故事背后的人心、人性,所以它压根不是一个适合“正面强攻”的体裁。小说和新闻报道不同,小说和社会时代之间不是简单的镜像关系,而是一种更加迂回的、艺术化的关系,回过头来看文学史就会发现,能凭借书写某一社会事件、就事论事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所以我后来还是专注于写自己有感触的东西,不再为了“正面强攻”而强攻,让触动我的东西被写出来,再接着去触动别人。

  记者:既然小说之于时代不是简单的反映或反作用的关系,那么小说艺术的意义又在哪里?

  朱辉:只要汉字存在,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就有其存在的意义。想想看,为什么有了钢笔、水笔,甚至不需要用笔,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电脑输入文字,毛笔和书法艺术仍然没有消亡?因为它是艺术。笔不光是用来写字、传达信息的,它还能使人获得享受,成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小说也一样,除了它所表达的内容,它的形式也是有意义的,它的语言是充满韵味的。现在外界有一些声音,希望小说能对社会产生直接的作用,这样的要求有它的道理,但同时不应忽视,小说本质上还是一门艺术,它不是单纯的“传声筒”,读者也不能把小说当作“工具”,从小说中收获更多的应是艺术的享受和对人生、世界等终极问题的思考。

  记者:评论家通常将您的创作视为当代中国人世俗伦理和日常生活的样本,并指出在“世情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您格外关注普通人性的“另一面”。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朱辉:关注普通人性,是因为我自己就是普通人,对所有普通人的感觉,我都感同身受。并且“小人物”或者说“普通人”和大人物之间的区别,本身就是相对的。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打工者,他们的社会地位存在差异,但在人性层面上,他们内心里的焦虑和渴望,并没有太大区别。书写人性的背面,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有背面的,就像画一个鸡蛋,如果不画出光影造成的明暗效果,那它就只是一个椭圆。所以小说家的职责就是细腻深入地体察生活,为人物打上“光影”,把人性的阳面和背面都充分地激发出来、展示出来,这是小说艺术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这也体现了小说对人的关怀。

  记者:您作为《雨花》杂志的主编,关于目前文学新苏军的成长和培养方面的情况,能否介绍一下?

  朱辉:文学发展归根到底还是创作人才的问题,要培养一批有志于文学事业、肯吃苦、有天分的人才。这些年来,省里举办的《雨花》写作营、青年作家读书班、高研班,包括作家毕飞宇创立的“毕飞宇工作室”,定期邀请专家为文学新人举办改稿会,批评起来毫不留情面。此外,省作协还专门制定计划重点扶持100名文学新人,还设立了导师制,可以说非常认真地打造文学新苏军。当然,出人才是需要机缘的,急不得,但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结果。

  文学决不是一个“好故事”那么简单,对这篇《七层宝塔》,直到今天我还在细细打磨。小说的架构、语言,每一处细微的遣词造句,乃至朗读时口唇间的微妙感受,都是文学不可缺失的部分。

  实习生 熊 越 本报记者 冯圆芳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红原:文旅融合为边远藏区发展破题

  • 优势栏目

    写历史的人步入历史 缅怀当代著名作家凌力二三事

  • 优势栏目

    虞顺祥:讲拉丁文的小熊维尼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