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振戏曲“大码头” 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武汉重振戏曲“大码头” 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8-07-04 21:51:29 中国新闻网

  图为武汉青少年戏曲展演 武轩 摄

  中新网武汉7月4日电 (刘高阳 武一力 徐金波)连续举办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经常出演的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小分队、全国戏曲名家名段邀演……武汉市委宣传部官员4日称,被誉为“戏码头”的江城武汉,如今正在重振昔日荣光,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为武汉戏曲展演 武轩 摄

  江城武汉九省通衢,自古民风多元荟萃。花鼓楚腔、“二黄”汉调、杂技百戏等曲艺之风在此盛行;汉剧在此形成并发扬光大,更是进京与徽调融合演变,形成京剧国粹;楚剧从源自乡野小调的“哦呵腔”唱进了都市,黄梅戏、花鼓戏、豫剧、越剧等数十种来自东南西北的剧种在这里落脚、生根。

  上世纪30年代,“大汉口”不仅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更是全国闻名的“戏码头”。两座顶级的剧院——民众乐园、人民剧院,以及戏楼、茶馆撑起了武汉戏曲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集萃了全中国最好的戏、最好的角、最热闹的剧院和最疯狂的票友,不仅上演本土观众最熟悉的京剧、汉剧和楚剧,还有豫剧、越剧、评剧等多个剧种。鼎盛时期,谭鑫培、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周信芳等中国戏曲界泰斗都曾来武汉“拜戏码头”,由此成为与北京、天津、上海齐名的“戏码头”。

  图为武汉戏曲展演 武轩 摄

  上世纪50年代末建成的武汉剧院,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剧院之一。如今它作为“最年轻”的文化产物、优秀的文化标志性建筑,是中国目前少有的仍保持其原有功能并正常使用的建筑,继承了热闹的汉口戏曲大码头的历史地位。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贡献巨大,作用独特。当前,随着武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重振“戏码头”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升武汉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也对于推进武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增强城市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武汉戏曲展演 武轩 摄

  为此,武汉市近年来高度重视戏曲“大码头”建设,将武汉戏曲“大码头”建设作为《中共武汉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武汉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形成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整体合力,并加大了经费投入。

  在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进程中,该市加强戏曲传承保护研究。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汉剧为重点,成立汉剧研究部;推出《汉剧音乐集成》、《汉剧史研究》等研究成果,完成1万多卷资料整理;筹备成立武汉戏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对戏曲“大码头”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组织戏曲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研究和保护,推动戏曲非遗活态传承。目前,武汉已有汉剧、楚剧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位戏曲名家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1 2 共2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只有《红楼梦》

  • 优势栏目

    现代工笔文人关怀 318艺术研究院推出“陈湘波工笔画精品鉴赏展”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